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结核杆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系分枝杆菌属中致病菌的一种。此菌分人型、牛型、鸟型及冷血动物型等。人型与牛型可使人致病,其余型对人不致病。结核杆菌细长、略带弯曲、长短粗细不一,可单个存在或者3、2个相聚或多个丛集形成不规则的小团。牛型杆菌较粗短。此菌体内含有大量类脂成分,这与其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的特点有关。此菌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菌体内常有着色较浓的颗粒,呈链球状;抗酸染色呈红色。人工培养时间较久可呈球状、丝状等多形性。结核杆菌对干燥抵抗力大,在干燥痰中可活半年;在干热100℃,20分钟不死亡,但湿热60℃下30分钟即可死亡;对酒精敏感,在70~75%酒精中几分钟便可死亡;对紫外线亦敏感,在日光直射下24小时即可死亡;对酸、碱抵抗力较强。结核杆菌人工培养要求营养条件高,需有动物血清、鸡蛋、无机盐等,最适温度37℃,最适pH 6.5~6.8,需2~3周才能形成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3~4周才能形成干燥、皱襞状的菌膜。结核杆菌主要借助飞沫、尘埃经呼吸道传染;亦经常由饮食经口引起消化道结核病。

结核杆菌

分枝杆菌的一种。结核的病原体。在培养基上生长迟缓,分人型、牛型、鸟型、鼠型、冷血动物型及非洲型,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人型、牛型和非洲型。参见“分枝杆菌”。

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TB

系革兰阳性分支杆菌属的一种。为结核病的病原体。其形态细长或略弯曲,单个或平行相聚排列,有的呈分支状。此菌专性需氧,抵抗力较强。适宜温度为37~37.5℃,pH为6.5~6.8。营养要求较高。对湿热、酒精均敏感,70~75%酒精作用数分钟即死亡,加热60℃30分钟死亡,对紫外线亦敏感。日光直射2~4小时可被杀死。

结核杆菌

结核杆菌

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属分枝杆菌属,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长2.5~4μm,宽0.3~0.6μm。有时呈分枝排列。细胞壁含大量类脂。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是引起人和动物结核病的病原菌,分人型、牛型、鸟型、鼠型、冷血动物型以及非洲型结核杆菌,对人有致病性的主要是人型、牛型和非洲型。据1977年报道,我国从结核患者分离的抗酸杆菌,人型占91.9%,牛型为3.1%。典型菌为细长、稍弯,有时带颗粒的杆菌 (图),在人工培养基上可呈球状和丝状,偶见分枝状。牛型菌株较人型短而粗。在痰或组织切片中,结核杆菌可被荧光素(如0.1%金胺石炭酸) 着染,显示橙黄色荧光。从病人或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培养结核杆菌时,需用含血清、卵黄、马铃薯、甘油及某些无机盐的培养基才能生长,速度缓慢,增殖一代约需18小时,4~6周后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呈干燥颗粒状,乳白或淡黄色,不透明,表面不规则形似花菜心。在液体培养基中,因菌体表面疏水,常呈团簇状或块状生长,或呈表面菌膜生长。若在培养液中加入吐温80(tween 80)使细菌表面由疏水性变为亲水性,可使结核杆菌呈分散均匀生长,且繁殖速度也较快,有利于作药物敏感试验和动物接种。有毒株结核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呈平行排列趋势,表现为索状生长,而绝大多数弱毒或无毒株则无此现象。生化反应弱,不发酵糖类。人型菌株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力比牛型菌株强。人型和非洲型结核杆菌烟酸合成试验为阳性,而牛型、鸟型和其他分枝杆菌为阴性,可作为鉴别菌种的一种依据。因结核杆菌含大量脂类,菌体表面疏水性,故对化学剂的抵抗力比其他细菌强。痰内结核杆菌用5%石炭酸或2%来苏儿处理,需12~24小时才死亡。70~75%酒精数分钟内可起杀灭作用,但染料(如孔雀绿)或对其他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加入培养基内并不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结核杆菌与酸或碱接触仍能存活,因此可用酸或碱来浓缩处理污染有杂菌的临床标本。结核杆菌耐干燥,阴暗处可存活数周,在干燥痰中存活6~8个月。但对湿热敏感,60℃ 30分钟死亡。对紫外线敏感,直接日照2~4小时,大部分死亡。结核杆菌的菌落形态、毒力和耐药性均可发生变异。Calmette与Guerin曾将牛型结核杆菌培养于甘油、胆汁、马铃薯培养基内,每3周传代一次,经13年230代,毒力明显减弱,接种人体不但不致病,且仍保持免疫原性,此即目前用于预防结核的卡介苗菌株 (BCG)。此外,结核杆菌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同时伴有毒力减弱,尤以耐异烟肼菌株毒力减弱更为显著。用分枝杆菌噬菌体可对人型结核杆菌进行分型,主要为A、B、C三型,这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核菌在人群中的播散有价值。


结核杆菌 ×1300


菌体细胞壁成份可诱发病理变化及免疫反应。类脂中主要是磷脂、脂肪酸和蜡质,多数与蛋白质或多糖结合,可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反应。磷脂成分可引起结核样细胞反应和干酪样坏死。蜡质D是产生结核变态反应的致敏原,由分枝菌酸、多糖与粘肽组成。用石油醚可从有毒菌株抽提出一种索状因子,化学成分为6.6-双分枝杆菌酸藻糖,能抑制白细胞移动,引起慢性肉芽肿,也可作为免疫佐剂。将结核杆菌Phipps株培养物用酚灭活,继用丙酮、甲醛提取,可得甲醇的残余物,其成分可能是以磷脂为主体的复合物,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剂,可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及对化疗的耐受性等。但长期或大量使用,有时可引起免疫抑制。菌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内含有多种蛋白质成分,结核菌素为其中之一。结核菌素蛋白与蜡质组分结合,可诱发机体对结核菌素的超敏性,也可激发抗体的产生,但这些抗体与抗感染保护力无关。
作皮肤试验用的结核菌素有旧结核菌素及纯蛋白衍生物。旧结核菌素为结核杆菌培养于甘油肉汤中,经4~8周培养,100℃加热1小时后浓缩的滤液。纯蛋白衍生物为结核杆菌培养于综合培养基6~8周后,三氯醋酸沉淀析出的纯结核菌蛋白。结核杆菌含有阿拉伯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等多糖,主要与类脂结合,能诱发立即型变态反应。结核菌用胰酶消化所得的提取物,是一种水溶性低分子量的多糖和多肽复合物,这类化合物的毒性很小,用作免疫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抗结核保护力。
结核杆菌不产生外毒素或侵袭性酶类,也未证明有内毒素。其致病物质基础可能与菌体表面结构及某些化学成分有关,如索状因子、蜡质D、结核菌酸等,但某些无毒分枝杆菌也有类似物质。故目前认为结核杆菌的致病作用是由于有毒菌株在易感机体内顽强增殖和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损伤处侵入易感者。人型结核杆菌可引起多种脏器组织的结核病变,以肺结核居多,含菌的尘埃飞沫或食物经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入侵机体,先遇巨噬细胞被吞噬,但菌体类脂质等成分能抗溶酶体酶类的破坏作用,从而细菌得以在吞噬细胞内顽强繁殖,终致巨噬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的结核杆菌,可在细胞外增殖或再被吞噬,如此不断重复。结核性炎症病变向邻近淋巴结扩散,形成原发感染灶。当机体抗感染能力减弱时,原发感染灶恶化扩展,结核杆菌可经支气管、淋巴道或血流播散,产生全身性粟粒结核。机体抗感染能力强时,机体致敏淋巴细胞可释放多种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迅速活化,并杀灭被吞噬的细菌。导致原发灶常趋向自愈,淋巴结病灶也逐渐纤维化和钙化。当再感染时细菌很少播散至全身,但局部病灶的变态反应性炎症较强烈。这可用郭霍现象来说明,即将结核杆菌注入易感豚鼠皮下,10~14天后,注射部位出现小结节坏死溃疡,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干酪化,继而全身脏器发生进行性结核病变,甚至死亡。但以同量结核杆菌注入曾有结核感染的豚鼠皮下,24~48小时注射部位产生溃疡,然而迅速趋向痊愈,不引起附近淋巴结的干酪化。说明易感动物受感染产生结核病,而曾患结核的动物则出现迟缓型变态反应性炎症,迅速消灭结核杆菌,建立了抗结核感染的细胞性免疫。结核病的迟缓型变态反应和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今仍未阐述清楚,且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免疫和变态反应同时发生,变态反应的存在对抗结核免疫有抵消作用,因此对机体不利。另一种观点认为,结核变态反应和免疫是同一机理的不同表现,由此推论,无变态反应存在时抗结核免疫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微生物学检查的最可靠证据是从患者标本中检出结核杆菌。依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采取痰、脊髓液及尿等。
❶直接涂片染色法: 挑取脓性或干酪样的痰液作涂片,可提高检出的阳性率。用抗酸染色法染色,但每毫升痰液内须要有十万个菌左右,镜检才易发现。
❷浓缩集菌法: 为提高检出阳性率,采用4%氢氧化钠或6%硫酸消化痰液和杀死杂菌,继用酸或碱中和,离心沉淀,取沉渣染色镜检。
❸培养法: 将上述浓缩的标本,接种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也可采用半固体培养基。因结核菌生长缓慢,为尽早获得阳性结果,可用液体培养基,但需作涂片检查以证实。
❹动物接种法: 仅在前3种方法均阴性但仍怀疑是结核病特别是肾结核病时采用。动物接种费用大,且需4~8周后方有结果。耐异烟肼的菌株对豚鼠的毒力可降低或消失,接种时宜注意之。卡介苗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婴儿因抵抗力较弱,为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未接种者的结核发病率比接种者高4~5倍。6个月以内的健康婴儿可直接接种卡介苗,较大的儿童须作结核菌素试验,皮试阴性者反映无变态反应亦无免疫故可接种卡介苗。接种后6~8周,若结核菌素试验阳转,则表示接种者已产生免疫力; 试验阴性者则应再次接种。
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有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及乙胺丁醇。二线药物为胺硫脲、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和卡那霉素等。一线药物失效时,可选用二线药物,单用一种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联合应用二种以上药物,既有协同作用,亦可减少毒性。
☚ 分枝杆菌属   麻风杆菌 ☛
000147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