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组织、社会再生产的各方面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经济因素之间的影响与制约形式,对经济结构的决策、调整和控制的统一活动等。主要内容有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结构、非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经济组织结构、投资结构、地区和城乡结构、积累和消费结构等。 结构经济学研究经济结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亦称经济结构学。 “结构”一词,最初出自拉丁文Structura,意为“构造”或“配置”。 经济结构即社会经济结构,一般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二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种成分、各种组织以及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组成和构造。后者主要包括生产关系结构、生产力结构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统一的社会再生产结构。诸如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商业结构; 在个别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结构; 地区间的分工产生的地区经济结构; 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的扩大形成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从生产的要素来考察,可分为社会分工形成的就业结构,劳动手段和技术结构、原材料和能源结构;从社会再生产的补偿、积累和消费的角度考察,又可分为投资结构、生产结构、价格结构、商品流转结构、消费结构;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考察的所有制结构等。经济结构是区别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准,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构经济学以经济结构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对其进行决策、控制、调整的社会活动过程为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结构运动的规律和控制、调整经济结构活动的规律性。学科的任务是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结构、理论和控制方法,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稳步持续地发展服务。 结构经济学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而最早进行经济结构思想研究的,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1690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 《政治算术》一书中,曾对欧洲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结构作过剖析。随后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在他的代表作《经济表》中,用几根大线条从宏观的角度勾画出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致联系和运转情况,对经济结构的理论研究起了奠基作用。 马克思首先提出并使用 “经济结构”这一概念,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又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资本论》第3卷第925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结构、生产力结构,社会生产方式的生产和再生产结构提出了科学的独创性的见解,为结构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前,各国都很重视结构经济学的研究。苏联和东欧国家把经济结构的研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联系起来,从而使这一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化。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也建立各式各样的经济结构模型,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些理论和模型对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问题来说,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多次出现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不合理,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建立结构经济学,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迫切需要。从1979年夏季开始,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下设经济结构组,组织四百余名实际工作者和二百余名理论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其中包括收集、研究国内外经济结构的历史、现状和动态,为结构经济学在我国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结构经济学是一门正在创建过程中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尚待进一步研究。一般应包括: (1) 经济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结构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经济结构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经济结构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和结构模式等; (2) 经济结构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变化规律,如产业结构、技术经济结构、经济组织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价格结构、积累和消费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经济结构的相互关系等。 经济结构学根据研究的范围和种类,还可划分为若干分支,如世界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企业经济结构和部门分行业的经济结构等。 阅读书目:《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 马洪、孙尚清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组办公室资料组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国民经济结构学浅说》朱嘉明编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1月版; 《经济结构与经济管理》 马洪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论经济结构对策》孙尚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参〕 国民经济计划学 结构经济学 结构经济学Structure Economics研究在一定生产关系下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构成、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学说。国民经济结构有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结构、非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经济组织结构、价格和货币流通结构、产品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人口和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地区和城乡结构、积累和消费结构等。本世纪30年代,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和英国学者柯·克拉克提出了关于经济结构的三次产业划分法,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30年代以后,美国的瓦·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以及西·库兹涅茨对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进一步充实了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 比较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 00000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