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经行吐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经行吐衄

病名。是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即逆经。详见逆经条。

经行吐衄

经行吐衄

中医称“倒经”、“逆经”为经行吐衄。泛指女性在月经来潮时或行经时发生的规律性衄血。此症随月经周期而规律地发病。

☚ 倒经   原发性闭经 ☛

经行吐衄

经行吐衄

又称“倒经”、“逆经”。指月经来潮期间,或经行前后二三天内,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的病证。主要因为体内血热,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辨证论治:
❶血热妄行者,经前或经期常有吐血或衄血,量多色红,烦热口渴,唇红燥裂,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绛苔黄而干,脉洪数。以三黄汤(黄芩、黄连、大黄)合四物汤加丹皮等清热凉血,引血下行。
❷肝经郁火者,经前或经期吐血或衄血,量较多,血色鲜红,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月经先期,量少或不行。舌红苔黄,脉弦数。以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清热,凉血降逆。
❸阴虚肺燥者,经期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少,血色红或黯红,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红干咳,潮热盗汗,月经先期或后期,量少。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以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加白茅根、藕炭、川牛膝养阴润肺,凉血止血。调护:
❶饮食以清淡为主,禁忌香燥之食物,如姜、葱、蒜、辣椒等,及油煎火炒、肥甘等。
❷肝经郁火型者,用生白萝卜捣烂取汁,尽量饮之。
❸阴虚肺燥型者,可服用桑椹柿霜水(将桑椹15—30克洗净,水煎取汁200毫升,加入柿霜10—15克为1料)每次1料,日3次。

☚ 经期发热   经行头痛 ☛
经行吐衄

经行吐衄

每当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潮时,发生吐血、衄血者,称“经行吐衄”,亦称“倒经”或“逆经”。常因吐衄之后,月经随之减少,甚或渐至不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逆行。”本病主因乃血热,冲气上逆,经血妄行。如肝热、肺燥、阴虚等皆可导致。治疗应本“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但不可过用苦寒剋伐之剂,以免重伤气血。
肝热经行吐衄: 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肝为刚脏,其性最急,宜顺而不宜逆,顺则气安,逆则气动。且肝为藏血之脏,冲脉丽于阳明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随肝气上逆,气升血升,上逆而为吐衄。如《类证治裁》云:“按月倒经,血出鼻口,此由肝火上迫,不循常道。”证见经前吐血衄血,量多色红,经期提前而量少,面赤,心中烦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热,降逆止血。方用清肝引经汤(教材会议审定方)。
肺燥经行吐衄: 多因平素过食辛辣之物,或过服、误服辛烈香燥之剂,灼肺伤津,经行冲气旺盛,气火上逆,热伤血络而致吐衄。如《叶氏女科证治》云:“……此由过食椒姜辛热之物,热伤其血,则血乱上行。”证见经期鼻衄,经行提前,甚或不行,喉干口燥,咳嗽气逆,舌红少苔,脉虚数。治宜养阴润肺。方用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或犀角地黄汤(《叶氏女科证治》)。
阴虚经行吐衄: 素体阴虚,肾精不足,复因忧愁思虑,积念在心,则心阴暗耗,心火亢盛,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且胞系于肾,肾水不能上济心火,经行时火随血动,损伤血络而致经行吐衄。证见经期或经后吐血、衄血,经行或先或后,量少或闭而不行,头晕耳鸣,时有潮热,唇红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方用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麦冬、莲心。

☚ 崩漏   经行乳胀 ☛
000189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