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实质之研究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至于经络的组织结构,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报道来看,证明“经络现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关于经络的实质问题,近几年来由于针刺麻醉的成功与研究工作的进展,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现将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和假说,作概括性的介绍。
经络与周围神经、血管、淋巴管相关说 《灵枢·经水》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可见古人也注意用解剖方法观察人体。所以现代也有不少研究者运用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经络。
根据尸体解剖的研究,观察到人体三百多个穴位中,有半数的穴位下面有神经直接通过,另一半的穴位则在其附近半厘米范围内有神经干或其较大分枝通过。用显微镜观察,也证明穴位处从表皮到肌肉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且多样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这是从穴位观察到的,从经络循行路线进行解剖观察,也证明有神经的分布。例如手太阴肺经沿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分布。手太阴心经沿臂、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分布。手厥阴心包经沿正中神经分布等等。在胸腹部任脉、肾经、胃经的相当部位,则有肋间神经及第一腰神经的分支上下重叠分布,吻合成丛。在经脉的挛曲部位以及从经脉上分出较大络脉的部位,也有相应的神经或其分支。如足太阳膀胱经在腘窝由“浮郄”经“委阳”到“委中”这一段弯曲,可以用腓总神经与胫神经之间的联系来理解。在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上,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肺经有关)的分支与桡神经浅支(与大肠经有关)相吻合等等。近些年仍有不少单位在作进一步研究,例如用分层大体解剖方法,观察了成人尸体8具及游离上肢49条、下肢24条,观察了十二经和任脉共324个穴位,观察到有脑神经有脊神经支配的共有323个穴位,说明经络腧穴与周围神经具有密切的关系。并有的从针感“得气”方面进行研究,也证明了经络、穴位与神经的密切相关。
用针刺穴位而产生痠、麻、胀痛、发热、发凉及触电样感觉,沿着经络循行路线扩散,表现出循经行走的经络现象,古人把这种感觉和现象称之为“经气来至”或“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 (《难经·七十八难》)等,简称之为“得气”。强调用针刺治病时,必须使病人产生“得气”感,并使这种感觉沿着经络路线到达一定部位,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至今在临床上用针灸治病时仍非常重视“得气”,无数实践证明,针刺时产生“得气”感的疗效就明显,无“得气”感的疗效就不明显。所以抓住“得气”这一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得气”感的产生与否,来进一步分析研究经络的实质,是会有帮助的。
研究“得气”问题时,在给下半身神经功能丧失而成为截瘫的病人进行针刺,无论选取任何穴位,即使用强的刺激手法,病人都不会产生“得气”感觉,在其上肢进行针刺时则能产生“得气”感,说明“得气”和神经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又如在下半身麻醉的病人中观察,发现针刺腿部穴位,也不能产生“得气”感。用穴位局部麻醉方法,把普鲁卡因液作穴位深部注射后,使该处神经受到麻醉,再针刺此穴位时也不能产生“得气”感; 如仅在穴位的皮内或皮下组织注射麻醉药,则不影响“得气”感的产生。有的单位用针刺猫小腿下部某穴位,通过在主要神经干上分离出一小束神经纤维,记录其生物电变化,结果发现每当捻动银针,就有一串来自神经纤维的电脉冲,出现在萤光屏上。说明针刺产生的感觉信号是由神经负责传送的。另一研究单位通过观察穴位肌电的变化,认为针刺的感觉信号经外周神经传入脊髓,并在脊髓中上传至高级中枢后形成“得气”感觉,并指出针刺“得气”感觉传导通路与痛温觉的传导通路有密切关系,“得气”感觉的持续则与深感觉传导通路关系较大。大量的实验还证明,当有关神经通路的某一部分受到阻滞、切断或破坏后,针刺效应就相应的消失。例如通过封闭正中神经及阻断臂丛神经,或切颈6、7、8脊髓后根,都能直接影响针刺内关效应的产生。因此认为针刺内关的兴奋是由正中神经传入的。一些实验还表明,用切断坐骨神经,股神经或破坏血管壁外的交感神经,或破坏动脉管壁外神经丛等方法,都可以影响针刺足三里的效应。因而认为足三里的针感传导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但阻断肢体循环并不影响针刺效应,故针刺效应的传入途径是神经而不是体液因素。据以上多种实验表明,针刺“得气”感,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完整与否,有着密切关系的。据此,再结合穴位和经络路线的形态结构上皆与神经干、分支、神经丛、神经束有关,故假设出神经系统就是针刺穴位引起“得气”感的物质基础。
再从解剖学观察、经络穴位与血管也有明显关系,但不如神经那样密切。例如在尸体四肢的141个穴位上扎针定位,用冰冻锯断法,对穴位下深部组织进行观察,发现针尖刺中较大神经干的有72穴,针刺在神经干周围的有58穴,刺在大血管上的49穴。另从古典文献中对络脉的描述来看,也包括血管。如传统的“刺络”放血疗法,即是刺破皮肤微血管及浅静脉。还有的研究者观察到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几乎与分布在该处的深的或浅的淋巴管完全一致。在主要的肢体经脉与躯体经脉相连接的中转站缺盆,也是位于锁骨上淋巴结。另如云门、极泉等穴,分别与锁骨下淋巴结和腋淋巴结有关等等。总之,通过以上研究证明穴位、经络与神经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血管、淋巴管。并且经过反复密切地观察组织的微细结构,未发现任何新的组织结构。以上这些事实,都支持经络与周围神经和血管、淋巴相关的假设。
另外,对针刺“得气”感的传出环节用植物神经的内容进行解释,则更能说明经络与脏腑的一些联系。如认为手三阴经在上肢掌面,通过上肢的脊神经组成的颈丛和臂丛,在颈部和胸部与交感神经相联,因其接近心肺,所以能治疗胸部疾患; 而手三阳经在上肢背面,通过颈部神经和颈上交感神经节,又经颈内动脉(颈动脉丛)和脑神经,与头部各器官相连,所以主治头部疾患。足三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通过下肢脊神经组成的腰丛和骶丛,在腰骶部与植物神经相连,所以主治腹部疾患; 而足三阳经分布在下肢外侧,通过腰骶部脊神经与交感神经相连,并上达背部和头部的神经相连,所以主治头部及五官疾患。
还有被注意到,一些外科教科书中所描述的相当于隐白、大都、少冲、少商等穴位处,局部感染所致的淋巴管炎的走向,分别与脾经、心经、心包经和肺经的走向吻合。因此,指出人体的经脉,包括十四经脉和带脉、冲脉,与淋巴管收集丛或淋巴管和淋巴结有关。
以上的研究,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许多资料,从解剖形态结构和感觉关系、功能范围等方面证明了穴位、经络与周围神经、血管和淋巴密切相关的假设。但是,也有些问题,用这一假设尚难以解释。如“得气”的感觉循行速度较慢,一般约在20cm/s;“得气”感也可以从受刺激的穴位向相反的两个方面沿经循行; 临床实践证明经络学说中“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如在对侧肢体上取穴进行针灸治疗)的理论,在临床上应用确实有效; 并且根据这一提法,在对侧肢体上取穴施行针麻,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等等。这些问题用经络是周围神经、血管、淋巴这一假设则不易解释。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说 从四肢部来看,经络的分布与周围神经的分布有相似之处,从躯干部来看,经络主要是纵行分布,而神经则主要呈横行分布。但是,如果进一步从经络所属的穴位作用来分析,则可以看出,经络有经有络,在纵行联系之中,还包含有横行的前后联系。有人以此为依据,提出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的假设,有以下论据: 从解剖学分析,发现俞、募穴及任脉的穴位与其所主治的内脏,在神经节段上有相当的一致性。例如手太阴肺经的俞穴“肺俞”,募穴“中府”,都受胸1~5节段的神经支配,而管肺脏的神经也出入于该节段。又如任脉的膻中穴属胸4,主治呼吸系(颈2~胸4)疾患;中脘穴属胸8,主治胃(胸6~9)疾患;关元穴属胸12,主治泌尿系(胸10~12)疾患,都有类似上述的现象。从分析所属穴位的主治性能看,也有符合神经节段划分的例子。如手少阴心经的穴位可以治疗肺、心、气管的疾患,而本经从小指尖端内侧起,经过前臂内侧,上行到胸部,所经过的皮肤原属于胸1~3,这一区域的皮神经也属于胸1~3,与心、肺、气管等神经支配所属的节段是一致的。在古代文献记载上,也有关于经络穴位横行联系的描述。例如《灵枢·动输》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这四街在什么地方呢? 同书《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 气在腹者,止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 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这后面说的“气街”是指下腹气冲穴等部位)。这样的划分,与现在的神经节段划分也是很相似的。
近几年还有用测痛试验来观察的,一组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扶突“,并针刺颈浅神经丛的颈皮支。另一组循经取穴,针刺合谷、内关。结果表明:两组颈部痛阈、耐痛阈升高对比,以扶突组上升更为明显 (扶突组无一例下降)。以上结果说明穴位有相对特异性,从经络观点分析,扶突、合谷同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治疗本经疾病,效应高于扶突,但在针刺测痛中,合谷穴对颈部痛阈之提高不如扶突穴。扶突穴位于颈浅神经丛上,颈部测痛点也是属于该神经丛支配,故上述结果可用神经观点解释。还有的研究单位用微体解剖方法,观察了“内关”等21个穴位的组织,比较穴位范围内的组织结构和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的形态特点。结果表明:
❶穴位处神经分布和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属于相同髓节段,或该脏器所属的神经节范围内;
❷各对阴阳表里经的神经分布基本上都属于脊髓的相同节段,而有关神经的侧支也有重叠和吻合的现象;
❸从21个穴位的组织结构观察,基本结构的厚薄、神经分布密度、纤维的粗细和排列方向等都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神经末梢的形态也不同。还有的研究者,从胚胎学角度进行考察,认为体节是脊椎动物和人体的原始机能局部单位。以后随着胚体的生长和分化,但在机能上都仍保持着节段性的支配关系,即原来的所属的节段支配领域不变。每个体节就是一个以神经节段为中心,并经过体躯、内脏神经联系的表里相关,内外统一的整体。而经络穴位的分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同节段支配关系一致,有其相应一致的规律性。尤其是在躯干腹、背侧部两种形式的吻合更为典型。这并不是偶然的,他们通过对十四经穴的综合对比,发现中医学记载的各经穴的主治症候(尤其在四肢部),绝大部分同节段反射联系是一致的,四肢远侧的穴位也符合这一规律。因此,认为穴位有其相对的特异性; 穴位就是内脏病理生理状态在体表的机能感应点。体躯内脏神经的节段性联系则可能是其物质基础。
以上这些研究构成了所谓的神经节段说的设想。但亦有些现象不易解释,如针刺镇痛不只是局部作用,因不论取穴合谷,还是颈浅神经丛,都能使身体多处痛阈升高,并不仅限于颈部。针刺麻醉的选穴法中循经取穴的方法仍为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只用根据神经分布选穴,还不能完全代替循经取穴等等。总之,仍须再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经络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能相关说 从中医古典著作中对经络功能的记载,如“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与现代生理学认为机体各部分及各种功能之间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内外环境之所以能够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乃是通过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来实现的看法极其相似。因此,不少人把经络同神经-体液之间作了必然的联系和比拟,从而提出了经络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能相关说。
神经-体液综合调节,包括神经的调节和体液的调节。神经调节包括神经末梢到大脑皮层的完整系统; 体液调节,是指来自内分泌腺或任何组织细胞的激素或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渗透浸润等其他途径传递到体内各处,影响各相应器官的活动,由于人类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已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神经系统的管辖,因此,在完整机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的调节综合起来,形成以神经反射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机能,担负起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协调和相对平衡的任务。
近些年来通过实验研究证明,针刺经络上的穴位,可使急性阑尾炎患者血液内氢皮质激素含量增加,以提高抗炎能力。针灸还能促进垂体前叶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影响排卵等。并可以改变体内化学过程或酶系统的活动等等。针刺还可使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显著提高,嗜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加,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同时能够提高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还有的研究者发现针刺可使患者的血清中甲种、乙种和丙种球蛋白的数量提高,并可提高血清中的凝集素、沉淀素等特异性抗体的效价等等。认为这些事实,均说明针灸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的综合性调节作用而实现的。
此外,在穴位的解剖观察中,除发现经络穴位和神经的关系很密切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穴位与动静脉及淋巴管有关。例如曾有人针刺309个穴位中,直接刺中动脉干者有24穴,针刺点旁0.5厘米内有动、静脉干者262穴。这也说明经络与体液循环系统存在一定关系。还有的实验证明,动物耳廓压痛点(耳针疗法的扎针部位)与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有关。例如给动物造成骨折创伤,在耳廓上即形成固定的压痛点; 如果在脑干的中央脑室附近的神经组织注射麻醉药或兴奋剂,可以相应地使压痛点消退或反应增强。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络是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能具有密切关系。从上假设,虽然说明了一些经络实质问题,但对经络现象中的某些问题,例如远距离的感传现象; 皮肤上按经络分布的皮疹、色素沉着等等,根据这些知识,还不能予以完满的解释。所以,对于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将通过不断的研究,还会有其他一些假设提出来。
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 近些年来,中国有关单位,按照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工作。调查的对象包括十多个民族,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在所调查的63,228人中,感传出现者占三分之二以上。有的单位,采用针刺,感传出现率达53%。若再施行催气手法,则感传出现率可提高到80%以上。调查的结果表明,经络感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广泛的调查中,观察到循经感传一般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❶循经性:感传循行的路线与《灵枢·经脉》篇等古典医籍所载的经脉路线基本一致;
❷双向性: 感传从受刺激的经穴开始,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循经传导;
❸传导速度: 较慢,一般约在20cm/s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快者几秒钟即可通达经脉全程,慢则要几十分钟才能走完一条经脉;
❹可阻滞性: 在感传循行的路线上施加轻度压迫(500g/cm2的压力)感传多数可被阻断;
❺感传到相应的器官时,能引起该器官功能的显著变化。这些结果很难用神经、血管、淋巴管、神经节段或神经-体液途径的传导调节来解释。因为第一,迄今所知道的还没有一根神经的分布走向能完全符合于经络感传的走向;第二,神经传递的是神经冲动,而神经冲动在神经传递时是不能被感知的。神经分布和经络感传的走向是两回事。因此有人认为,在体表发生的感传线并非就是体表存在这种线,而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里发生的过程。
有的单位,通过动物实验,在证实体表经穴与内脏活动间存在特定的规律性联系的同时进一步探讨经络与大脑皮层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当针刺狗的足三里时,与食物结合多次,便可形成条件反射性的唾液分泌,在胃经其他穴位捻针时,亦出现条件性唾液分泌。说明条件反射有循经泛化(扩展)的特点。现代生理学认为,条件反射的泛化原来就是中枢神经系统里进行的过程。因此“循经泛化”不是在体表,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里进行的。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种“经络-内脏-皮层相关”的假说。
临床上还有些例子,可以支持看起来存在于身体的周边即四肢、腹背、头面等处,而实际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里进行的这种看法。例如截肢以后,有时还会感到已不存在的肢体发生痠痛,即所谓“幻肢痛”。在这种病人肢体残端上方针刺,仍发现有针感传导到不存在的肢体的末端。某些神经系统疾患病人,有时皮肤上会产生蚁行感。局部麻醉下施行开颅手术时,刺激大脑皮层表面感区的一定部位,有些病人会感到身体某些部位有游走样的感觉等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假设,经络是大脑皮层各部位之间特有的机能联系。经络上的穴位,在大脑皮层上各有其相应的点。针刺一个穴位,引起大脑皮层相应点的兴奋后,这一兴奋就按其特有的机能联系,有规律地扩散到同一经上有关穴位的相应点,引起该经系统的兴奋。大脑皮层上某一系统发生兴奋后,在体表的投射,在主观上就形成了循经感传的感觉。在建立起条件反射后,就使得同经的一些穴位虽未进行过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发生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或呼吸抑制。
但也有人认为,中枢兴奋的扩散,很难设想是按照一条狭窄的路线来进行的,身体各部分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影排列,也和经络路线截然不同。因此,不同意经络感传现象仅仅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里发生的过程。总之,经络学说虽然未被某一假说全部说明,但相信这些研究工作,在对于经络实质的认识方面,会有极大帮助。
用生物控制论观点探讨经络实质 有的研究者,用生物控制论观点来解释经络现象及其实质。生物控制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控制系统,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体成为自行协调、自动平衡的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功能的多极控制系统。例如体温、血压、血糖等生理参数的调节与稳定,从单个的细胞(如白细胞)到复杂的器官系统(如神经系统) 都具有自动控制特性。而生物(特别是人)与各种自动化机器中的控制过程,确实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例如“反馈”(即将输出端的讯息送回输入端的控制过程),既是各种自动化装置的基本原理,也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络学说则认为经络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血的运行通路,能“行气血,营阴阳”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平衡,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从生物控制论的观点看,经络学说和生物控制论在概念上、方法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经络则相当于讯息的“传送道”,俞穴相当于“发生器”,针灸等各种刺激相当于“信息源”。经络便在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之间传送控制讯号与反馈讯号。这种讯号就是“电脉冲”,传递电脉冲的传送道(经络)是由人体电位分布与阻抗体系统所决定的“等效”线路,其物质基础为电磁场。根据这种假设,研究者认为,这种传送道,即经络可能不具备特异的形态学上的线状结构,如小管、小体等,也不是由某一组织所单独构成的。它应是整体的多种因素综合反映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排除在更高水平上,例如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进一步发现经络的新的结构形式,作为经络物质基础的可能性。
从生物电角度探讨经络实质 有些研究工作表明,经络和穴位处皮肤电现象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皮肤上确有一些传导电量较高或电流量较大的点。这些点与穴位的分布相一致,而且有些点还排列成线,与经络相一致。有的研究者,用精密电流计探测,在经络的主要穴位上,发现特有的静电位。穴位的静电位一般都比其周围的电位要高,在针刺穴位“得气”时,其电位升高更明显,而且使靠近所属脏器的经穴,电位也升高。并且在经络路线上出现电位波动,而在经络路线以外的地方则不出现。这可以说明经络存在的客观性及经络线上的电活动有其特殊性。有的还观察到内脏机能活动改变时,相应经络上的皮肤电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昆仑、膀胱俞能反应膀胱的排尿过程。内庭、陷谷、解蹊、足三里、胃俞、中脘,能反映进食的情况。左大肠俞与排粪机能有关等。用经络测定仪进行经络测定研究时还发现,当器官活动增强时,相应的经络“原”穴(经络、脏腑原气留止的穴位)电位增高,器官摘除或经络经过的地方组织遭受破坏时,则相应经络的“原”穴电位明显降低,甚至于零。这又说明经络的活动是与内脏器官的机能状态有着极其密切联系的,没有脏器的活动,经络活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根据这些事实,又根据人体原来是一个放电体和导电体,提出了一些从生物电角度探讨经络实质的假设。有认为经络实质上是人体内电的通路。就是从组织器官发出的电流沿着特殊的电通路行走,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形成经络系统。因为身体内任何组织均可导电,因此,经络导电通路的组织是具有多样性的。也有人认为,生物电在体内通过组织和体液中含的电解质,呈容积导电形式投射于皮肤表面。在皮肤上各器官生物电电力线的交叉点就是穴位,生物电的电轴就是经路。又有人认为,经络是独特的电子、电子束沿着特定的路线循行的电磁波;穴位是体内外通电的门户,是通电量最大的地方。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皮肤上的电活动反映了体内电磁场的作用,而人体的电磁场与宇宙的磁场有关,宇宙间的变化可以反应在经络的电位变化上,中医学的所谓“气”,就是现代的电磁现象等等。持不同看法者则认为,皮肤电量之测定结果很不一致,皮肤电量只代表表皮组织,而经络则“深达分肉间”,因此,皮肤电位及电阻的测定不能反映经络现象,不能作为研究经络的根据。应当说,经络是生命物质及其运动形态,而皮肤电的“电性质”、生物电的“电场”等则是一种物理现象,是较生命物质运动形态为低级的运动形态等等。总之,这些研究工作,对研究认识经络实质来说,是有力的验证资料,但尚需广泛深入地进行研究与观察。
经络是一种独特的传导系统说 在研究经络实质的实验工作中,也发现一些现象,不能用已知的神经学说所能解释,因而也有的研究者提出在神经系统以外另有一种独特的传导系统存在的假设。研究者以某种物质(磷32)从兔耳炎症灶被吸收的速率和淋巴管腔的状况为指标进行观察。发现针足三里(胃经穴),可以改善炎症的血液循环状态,表现为某种物质(磷32)的吸收加速,他们认为这反映了经络学说的特异效应,并称此为“经络吸收现象”。当针阴陵泉(脾经穴与胃有表里关系)时,出现与针足三里时相同的效应,认为这是经络吸收感应现象。若先后或同时针足三里和丘墟时,则吸收显著降低。称为“经络吸收抑制现象”。若改变针刺强度,足三里弱刺而丘墟强刺,可解除上述抑制现象,称为“经络吸收脱抑制现象”。经络吸收现象可以被生理盐水所封闭,而生理盐水对神经系统并无损害,称此为“经络吸收封闭现象”。根据这种特殊现象,假设经络系统是一种类传导系统,认为经络可能是分布在体表的、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它受神经系统所调节,但绝不等于古典解剖学所指的中枢神经机能活动的体现者,它似乎具有特异的生理和理化特性,并且可被某种物质所阻断,从而认为经络的本质很可能是进化比较古老的、分化较为低的传导系统。
也有从比较生理学角度推论,提出了类似的设想。从经络学说和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经络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调节性”等几种特性的“整合机能”。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整合机能经历了原浆整合机能、兴奋运动器性整合机能、体液整合机能和神经整合机能等一系列进化演变过程。而经络的整合机能在兴奋、传导、调节方面与神经整合机能有类似点,但它没有控制中枢。在传导方向、速度、空间方面也没有神经整合机能那样高度集中、迅速、准确。因此设想经络很可能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整合机能系统,在进化史上可能介于神经与原浆整合方式间的中间产物。在机体内,这种原始结构与高级神经中枢同时并存。
还有的研究根据针刺合谷时的针感能同时被普鲁卡因、生理盐水及指头压迫而阻止其传导,并将它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不完全消失。因此提出一种假设,认为经络是与神经有密切关系的索状或管道系统。当经络受到刺激时,就产生一种“波”(可能是电磁波、兴奋波、蠕动波等)。这种“波”可以向两端传导,激动管道系统周围分布的神经末梢,就产生了具有特殊途径的经络感传现象。
也有根据针刺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其泛化途径又与神经干分布不一致,认为经络系统是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有密切联系的独立的特殊的传导系统。这个传导系统对于电、磁、声、气、机械刺激及化学刺激有特殊的反应。
在经络实质的研究中,除上述几种有代表性的假说外,还有其他一些看法。如有的试图用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来解释经络,研究者用肾上腺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遍及全身的分布来说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用这种神经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前动脉的分布来说明运行于经脉内外的“营”与“卫”、“血”与“气”之间的关系。也有根据经络感觉传导有时伴有循经出汗、循经出现皮丘疹带、循经汗毛竖立等与植物神经有关的现象,因而设想经络可能是植物神经末梢结构的特殊联系等等。
也有人从气功的角度来研究经络,认为“内气”现象是气功练习中的特殊产物。对“内气”的产生,提出“电力吸聚说”的假设,即认为内气是“带电的胶体微粒集合体”在机体内沿组织液循行。当气功练习达到高级阶段,把“内气”练的较多、较集中时,便可清晰地感觉到它的运行路线奇经八脉和十二经。从而提出经络是“内气的电力吸聚说”。近来有用实验证实了气功者发射了带有信息的红外电磁波。
有报道,用氦-氖激光照射穴位,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并可诱发出循经感传,甚至可用激光代替针刺,作为手术的麻醉方法。激光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是非常复杂的。这种作用,不单取决于激光本身的一系列特性,还取决于被照射组织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有些作者支持用“经络是电磁传导通路”假说,来解释激光对穴位照射的效应。
亦有人认为,经气的实质是红外线微波波段为主体的电磁波。人体内的电磁波,是不停息地在传播着,能产生与代谢相关的无线电波化学反应。并主张把经络看成是导引电滋波传播的“波导管”,认为“人体分肉之间,溪谷之会处”,就是这种经络波导管之所在。此外,还有结合磁疗的机制,探讨经络实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