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经济地理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jingji dilixue

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普通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等内容,着重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体系。由于它的研究领域跨越地理学和经济学二门学科,同时同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而也有人认为它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早期的经济地理著作多以地方志形式出现。如我国战国时期的名著《尚书·禹贡》,西汉时期的《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等,都含有许多经济地理的内容。经济地理作为一门具有理论的独立科学,只不过是近百年的事。1760年俄国科学家М·Б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一学科名称。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W·戈策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时期,在德、法、英、美等国,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谋取最大利润的需要,出现了区位论一类的早期经济地理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经济学家屠能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韦伯1909年提出的工业区位论等。19世纪末,资产阶级地理学家散布“地理环境决定论”、“种族主义”、“地缘政治学”等唯心主义的地理思想,用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把经济地理学变成了本国统治者推行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政策的工具。十月革命后,苏联经济地理工作者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学术思想,并通过参加地区经济开发的多种实践活动,逐步发展了马列主义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众多的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承担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农业区划、工业区域规划、交通干线的经济选线、综合运输网规划、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有效地带动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6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趋势的急剧发展,工业、交通高度集中,城市不断扩大。在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方面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促使经济地理研究的领域逐步扩大,从分布论进入区位论和景观论的研究,强调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要考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心理等社会要素,探索社会经济区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分布和发展方面。同时,这一阶段在研究方法上也有长足的进展,引进了数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许多国家推广应用计算机的遥感等新的技术手段,使经济地理学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经济地理学在多数国家中已成为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多数学者认为不能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部门的配置,而应该包括交换、消费在内的广义的产业活动。但其核心仍然是各生产部门的地理布局及生产布局地域体系形成的条件、过程、类型、区划和发展规律。

☚ 海洋资源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

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经济现象地域分布体系的学科。一般认为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主要分支学科有普通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以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条件和特点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生产发展的最大需要与实现生产发展的最佳条件,使生产力的地区安排和组合达到最优程度,实现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核心是研究区域经济特点。生产力布局指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生产力的地区安排和组合,所表现的生产力的空间组织形式。


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分科,研究经济环境的科学。按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分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等地理学)及综合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分别研究经济环境的某一方面的规律。综合经济地理学以研究经济环境(生产力组合)中的物质能量转换规律。

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产布局条件、特点和分布规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经济区的形成过程、地域分工、区际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能源等的合理布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根据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一般分为:综合经济地理学,研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综合经济评价、生产地域组合、地域经济类型和结构、经济区划、经济体系和经济联系等;部门经济地理学,研究某一生产部门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如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一国或地区的生产分布条件、特点和发展规律。

经济地理学

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综合方法和区域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生产综合体的形成条件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1882年,德国地理学界首先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本质及其构成,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洪堡(Humboldt,Alexander von,1769—1859)和李特尔(Ritter,Karl,1779—1859)是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按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一般可分为普通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有时也包括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部门经济地理学可再分为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资料搜集法、地图法、野外考察法、技术经济论证法。目前,经济地理学在生产和建设方面(如国土开发整治、地区开发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

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 是人文地理学的一大分支学科。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本质上是社会经济现象,这类经济现象又受到地域 (空间) 的制约,其特点是跨越地理学和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边缘,因此它又被认为是一门边缘科学。
经济地理学以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为研究领域; 以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条件和特点为研究对象,核心是研究区域经济特点。它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学科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地理面貌,为认识世界、认识国情提供科学资料;研究生产力布局理论和方法,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地区差异,为国家和地区合理布局生产力服务。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生产力布局,是生产力在一国或一地区的空间分布与组合。一个部门的生产力布局,或一定地域内生产力的综合布局,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经过具体的考察、规划、计划、设计、建设、生产等过程来实现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断调整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经济资源、技术条件、经济水平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各种社会形态下生产力布局的规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经济区的形成过程、地域分工、区际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定地域单位的经济地理研究,特定部门生产力布局理论和方法; 静态定性描述和动态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如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电子计算机对布局规律和原理的研究等等。
根据研究的范围和具体内容的不同,经济地理学一般分为: (1)普通经济地理学,研究各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布局的规律,地域经济类型和结构、经济区划、经济体系和经济联系,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经济评价等,探讨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经济地理学概(导)论、经济地理学原理; (2)区域经济地理学,以特定的地域单位——大洲、大洋、国家或国家内的特定地区为对象,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研究,如亚洲经济地理、太平洋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华东区经济地理、湖北省经济地理等等; (3) 部门经济地理学,研究某一生产部门的布局,如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以及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地理学一词始见于我国殷周之际的《易经·系辞》和古希腊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of Cyrehe,约公元前276年至公元前194年)的《地理学》。我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有《山海经》、《禹贡》。自十八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广泛了解、介绍、传播各地原料、市场、物产的分布的实践活动,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初期经济地理学多以商业地理、产业地理的形式出现。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国和商业发达的德国,商业地理(在德国是财政统计学) 首先得到很大发展。1760年,俄国科学家M·B·罗蒙诺索夫第一次提出将经济配置的科学作为知识的一个独立部门,并称之为经济地理学。十九世纪以后,客观需要使整个地理学由单纯记述逐步成为理论概括和科学化。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杰出的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年)不仅阐明了普通自然地理学的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对自然地理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见解,而且阐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哥茨(Wilhelm Gotz)在 《柏林地理学协会杂志》上发表题为《经济地理学的课题》(《Die Aufgabe der Wirtschaf-tlichen Geographie》)的论文确定下来的。
到本世纪初,经济地理学由于著述的大量涌现。如德国经济地理学者弗雷德里奇(Ernst Friedrich)1907年出版的《经济地理学;一般的及特殊的经济地理学》 (《Allgemeine undSpezielle Wirtschaftsgeographie》体系已比较成熟。
在早期的经济地理学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以德国地理学家弗德维奇·拉采尔 (Friedrich Ratzel,1844~1904年)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屠能(J. H. V. Thunen)和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年)为代表的区位论学派。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有着驾驭一切的力量,它盲目而野蛮地支配着人类的命运,成为欧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区位理论的目标是把运费作为生产力配置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原料、市场之间的关系中寻求生产成本费用最低的区位,使经济地理学从传统的描述中走向理论分析和科学规律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科学的经济地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斯大林的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都包括许多经济地理学内容。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和马列主义的理论指导,促使苏联经济地理学有较快的发展。
苏联经济地理科学的特点是与经济建设实践,与经济发展规划有密切联系。为改变沙俄时代经济配置的不合理和畸形状况,苏联很重视改善经济的地理分布和建立合理的生产力地域组织。在这方面,苏联经济地理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并在实践基础上写出了不少基础理论、经济区划和生产地域综合体方面的著作。
我国近代经济地理学发端于本世纪初。早在1909年,张相文等就创立了中国地学会,并出版 《地学杂志》(1910年发刊,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被迫停刊),传播近代地理知识,也宣传了一些欧美的经济地理思想。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关经济地理学的专著不多,而且以论述世界经济地理之作为主,次为经济地理学原理,而中国经济地理的专著却很少。这时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大都来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研究多以统一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小区域的综合描述,经济地理学几乎完全和区域地理相混同。直到建国前夕,王守礼编译了 《新经济地理学》一书,介绍了苏联的经济地理学理论,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地理学观点。1948年出版的陈原著《世界政治地理讲话》,对当时泛滥于旧中国的种种资产阶级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这些工作是我国科学经济地理学的先声,也为新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851年,中国人民大学聘请苏联经济地理学家K·H·巴达邵夫来华讲学,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先后举办了四期经济地理研究班,培养了一百多名研究生。同时,我国经济地理学界在建国后,先后翻译出版了许多苏联的经济地理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为适应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相继在本科设置了经济地理专业;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南京、广州、成都、长春、河南、新疆等地理研究所成立了经济地理研究室(部),湖南成立了经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1980年,在北京成立了全国经济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会。1981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和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联合创办了 《经济地理》 (季刊)。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学科。根据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实践和国家建设需要,它承担或参预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国土开发和环境保护研究、农业区划研究、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和人口与城市地理研究、工业布局问题研究、交通运输网布局研究、旅游地理和商业地理研究等。经济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不仅分别是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经济地理专业、生产布局专业、地理专业,以及企业管理、国民经济计划、商业经济、农业经济、运输经济等经济专业学生应当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或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是各级经济管理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知识。除了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外,它还担负着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
经济地理学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但迄今仍处于逐步成熟的过程之中。国外和我国的理论界及实际部门对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学科体系、内容,都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尚待继续探讨。
阅读书目: 《经济地理学概论》张文奎编著,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1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等5院(校)合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版; 《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Очерки по школьнойметодик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геогра-фии》)〔苏〕巴朗斯基 (Н. Н.Баран-ский)著,李德方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第1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第一部、第一、二册)》 (《Введение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ую географию,часть 1,выц 1,2》) 〔苏〕萨乌什金(Ю.Γ.Саушкин),郭振淮等译,三联书店1957年版; 《经济地理学论文集》(《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苏〕巴朗斯基(Н.Н.Баранский)著,邓静中等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Gon Cheng Leong &Gillian C. Morgan,Kuala Lum-pur,Oxford Univ. Pr.,1973;《Economic Geography》 B. W.Hodder & R. Lee,New York,St. Martin's Pr.,1974;《Land,Work and resources: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J.H. Paterson,-2nd ed.-London:Edward Arnold (Pub.) Ltd.,1976; 《Success in Economic Geography》 N. J. G. Pounds,London,John Murrdy,1981;《Geographical Economics》 P.O’sullivom,X.Y.Penguin Books,1981;《A New Approach to Eco-nomic Geography》J. L. Guha& P. R. Chattoraj,The WorldPress Private Ltd,1982。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是地理学的分支,也是经济学的分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即在地域基础上或以地域为单元,研究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形成经济活动区域类型的过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是广义的,包括生产、交换和消费,而以生产为中心,故其研究对象亦以生产布局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包括各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税收、财政等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关系。它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再则,生产力布局必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联系着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地理环境,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其综合性正是在地域性基础上体现的。由于这一研究领域具有自然—技术—经济相结合的性质,跨越地理学和经济学两门科学,因此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属性和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比较复杂,它是一门和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科学,是一门边缘科学。经济地理学应用于生产建设实践方面,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如配合国土的开发整治,对自然资源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提出合理开发的宏观方案,预测利用后果并估计其效益,探讨人类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等远景需求规模,保证满足程度及进行地区平衡的可能性; 配合大规模改造自然工程进行规划前期调查,论证工程的可行性,预测建设后创造的新的物质条件可能引起的环境变化; 根据因地制宜原则研究生产力的合理地域布局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发展规律; 配合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地区的开发,进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流域规划、城市规划,并根据经济活动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的优势和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进行经济区划、国土开发整治区划、农业区划等; 协调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期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在经济地理学内部,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范围的不同,分为综合经济地理学(普通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 规范经济学   系统论 ☛
000000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