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图学研究在地图上表示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各地区生产条件与特点的编绘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经济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经济现象缩小的、概括的表象,它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在平面上利用图式符号构成的,其实质是反映制图区域各种经济资源和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相互关系。它可以是全面的经济状况,也可以是某个部门的经济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对实力对比、地区生产分布、内部联系、生产发展的条件(原料来源、动力与消费者的联系)。经济地图是进行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土地、森林、草原和矿物资源的调查,交通道路路线和水库、厂址的选择等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地图的起源很早,是农田规划和水利建设的直接产物。一般认为,公元前1400年埃及金矿山地图,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幅经济地图。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苏联在设置专题地图课程时,开始讲授经济地图学的内容,并出版尼·尼·巴朗斯基(Н. Н.Баран-ский)的《经济地理学、经济地图学》(《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эко-номидеская картография》)的著述。五十年代,我国引进苏联的经济地图学的教学内容,在测绘学院和个别经济院校培养经济地图学的教学 研究人员。 经济地图学以经济地图的编绘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有:经济地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经济地图的分类和主要特点; 经济地图应用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 各自然资源地图,各部门经济地图、综合经济地图的编绘特点和一些基本问题。 经济地图学与普通制图学、经济统计学、经济数学都有密切联系,是经济地理学的工具。 阅读书目: 《经济地图学》 〔苏〕巴朗斯基著,秦牧等译,地图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