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俸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俸禄 中国历代官吏根据不同地位享受额定物质待遇的旧称。 历代俸禄支出视其制度不同在国家财政支出中轻重有差。奴隶制时代前期,国家统治阶级——大小奴隶主均以各自拥有的土地和奴隶自奉,国家财政没有直接的俸禄支出。 西周统一的王权确立之后,国王以天下主宰的身份向各奴隶主按等序分授不同数量的土地和奴隶,以为俸禄,是谓“分田制禄”。 这种食封禄除非特殊原因被国王削夺,一般为世代相袭。 进入战国,世袭食禄渐废,地主统治阶级的选举制逐渐成熟,相应地大小官吏的俸禄则直接由国家财政供给,而且如非最高统治者特许,就只在当任期间领取俸禄。秦汉官吏的俸禄,初为“俸米”,即用粟米支付俸禄,官吏等级也与俸米数量单位“石”相称,如“二千石”,意即俸米二千石。至汉代,俸禄支出已为财政支出的大项。后因官吏增多,漕粮不足以支俸,则改为钱米各半给俸,“俸钱”于是产生。 魏晋南北朝官多吏众,初期减汉制五分之四给俸仍不胜负,从而又产生了用布帛等实物支付俸禄。 北魏开始给地方各级官府划分公田,用公田之收作官吏俸禄。 隋代官俸分京官、外官两个系列,京官优于外官,但外官除按级别发给俸米之外,还据爵次分给职分田。官府办公费用和无爵位吏众的薪饷,则由“公廨本钱”周转取息的收入以供支付。 唐太宗贞观时俸禄在春秋两季发给,唐玄宗开元24年(736年),改行月俸,“月俸”自此成为定式。宋代官吏最为冗众,其俸禄之厚也是空前的,不仅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其名目也繁多,较高级的官吏除正俸之外,还有服装费,伙食费、办公费、公用钱、茶汤钱,随身衣粮等。 元代官俸是宋之后最低的,但用于对皇亲贵族的赏赐非常频繁丰厚。明清的官俸较元代稍厚,但在财政中相比其他支出却算较低的。在二千多年的地主阶级统治时期,历朝都不同范围地存在著皇亲勋戚等贵族世袭禄享的情况。由此“俸”、“禄”二字的涵义也稍有分异:“俸”通常指效命于皇朝的官吏在任期里定额领取的薪资,而“禄”则多指贵族凭特权享受的物质待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