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双调] 沉醉东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双调] 沉醉东风

 

别情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⑥。”
 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

 
 这两支“别情”小令,主要是通过写从送别到思归的过程,抒发了思妇恋念忧怨的情怀。
 前支曲,描述送别离人的情景: 平日里夫妻相距咫尺,亲密无间,恩爱无比,而今丈夫要踏上征程,远行他方,霎那间,就将相隔 “天南地北”,若 “月缺花落”,怎不惹人伤悲。别时容易见时难,夫妻相送情缱绻。分手时,高捧着饯行的酒杯,饱含着汪汪的泪水,刚嘱咐一声: “保重身体! ”依恋之情涌上心扉,绞得人痛煞煞,为什么? 实在舍不得你离去远游呵! 而,你毕竟要踏上行程,那么就让无数贴心的话语掺合着流成串的泪珠凝聚成一句祝愿: “好好地走着吧,望鹏程万里,远大无际! ”一个女子依依惜别的神态、声貌,历历如在目前。
 后支曲,意脉紧承,抒写别后思归的情愫。由孤独、寂寞,而怨责 “俏冤家”的远游,害得她相思难忍,一天天被折磨得肌肤消瘦。因整日守着空室,“孤帏寒衾”,不见离人归来的踪影,尤其那 “黄昏到晚”的时刻,更是凄凉,令人惧怕,致使陷入极度的忧闷的深渊,不能自拔解脱。一个女子郁郁念归的种种情思跃然纸上。
 两支小令都是以思妇为抒情主人公。从事件发展过程来看,叙送别到思归,有一个时间先后的推移顺序; 从抒发感情层层递进而观,写恋念到怨恨,有一个内在的逻辑衔接,两支曲可以自然衔连,构成协调完整的艺术体系。但是,二者所展示的时间、空间不同,创作的构思、手法殊异,故又可以分列,独立成篇。
 在结构谋篇上,一写饯行,一抒思归,各具特色。前曲,写分别时的情景。按照时间的先后,设置一个饯行的场面,描述出送别的全过程。开头两句,交代离人 “霎时间”就要离去,朝夕相亲的恩爱夫妻,将遥隔 “天南地北”。一个比喻 “月缺花飞”,极写分离之苦。紧接两句,概写捧杯,含泪分手。最后几句,则着力写举袂间祝愿的话语,语调深沉,情事推向顶端。通篇构思精巧、紧凑,通过饯行的人一系列动态描写,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整个送别离人的经过,合乎事物发展的应有进程。同时,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前后锁链,紧密无隙。人物描写,形神毕肖,表现妻子送别丈夫,情意深挚绵绵,刻露无遗。后曲,写分别后的情景。遵循感情的变化,布设一个思归的场面,豁现出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起首两句,抒写别后的弧独、寂寞,似“孤鸾凤单”,若“月缺花残”继而两句,推进一步,正是为了不忍离人的远行,忧愁相思成疾,不堪忍受。结尾几句,达情直至深层,由相思而引起玉肌减损,由幽寂而感到精神恐惧,百无聊赖,毫无寄托。全首构思独特、严整,通过思妇一连串静态的描写,内心感情递进的线索——忧、愁、怨、恨、怕,层层深入,步步强烈。静思的背后,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涛,念远人回归团聚的复杂内心世界,显露无遗。
 在描写手法上,一用白描,一施衬染,各呈异彩。前曲,主要赋予人物在特定情境里的具体动作、神态、语言,揭示出送别时内心深处激荡的感情浪花。这种描写不着任何色彩,也不求其全貌,只取富于表现力的某些场景,摄下某个侧影,将人物刹那间感情的移动,付诸于形象的表现,以显示出内在的精神实质。写饯别,选择一个动作,手执着饯行的酒杯,敬奉送行酒,扑捉一种神情,眼眶里充盈着离别的泪水,表现出女主人公送别而不忍其离去的矛盾心绪。捧上一杯酒,为离人壮行色,但又眼含热泪,难舍难分,淡淡的着墨,夫妻间柔情脉脉全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写分手,只用一句叮咛,“保重将息”; 只用一句祝愿,“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平易寻常的口语,于执手告别时出之,遂与“痛煞煞教人舍不得”扣合,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情思相互交织,内心矛盾的急浪,勃然翻起,依依惜别之情从胸中流出。后曲,既不借助静止的心理剖析,也不赋予直接的内心独白,则主要透过外物、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化为鲜明可睹的形象,具体生动,托现抒情女主人公别后矛盾复杂的心迹,这就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如,首先用 “鸾孤凤单”、“月缺花残”,一动一静,隐喻孤独、寂寞的心境,让人依稀看到思妇空守闺房的愁颜苦容。接着用责骂离人为 “俏冤家”,害得她相思不止,“谁曾恨”? 表达了思妇望归心切,埋怨中暗藏着笃爱,骂声中隐含着挚情。这是一种表达情爱的特殊方式,更富于表现力。然后,用体态的消瘦,肌肤的减损,形成今昔变化的对比,衬出离情之苦甚。最后,用富于特征性的环境描写,“孤帏绣衾寒”和“黄昏到晚”,一片凄凉、阴森的气氛,烘托忧念之深,显见思妇极不平静的心声、另外,运用重叠句法,“忧则忧”,“愁则愁”,“害则害”,“瘦则瘦”,“恨则恨”,“怕则怕”,语言反复,声调加重,感情增强,渲染出浓重的离愁别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平易的曲词,拓出开阔的境界,情趣盎然。
 关汉卿的散曲,抒写这类儿女情长和男女离别的作品较多。王国维说: “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 (柳永) 。” ( 《宋元戏曲考》) 虽然柳关都生活在青楼勾栏中,与娼优为伍,在选取题材上都有共同之处,在风格上都有婉约的一面,但是正如郑振铎指出: 关曲 “比柳词还要谐俗,却也比柳词还要深刻活泼”( 《中国俗文学史》) 。如柳永的 《定风波》,属词人 “俚词”的代表作,也是以一个少妇之声口,抒写了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之苦。但是它远不如关氏这两首 “别情”小令用语俚俗,谐趣横生,描绘生动。而且,“别情”小令还一扫柳词流露出的低沉和伤感的情调。前首,极写思妇送别的悲痛,至结句陡转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对离人寄予厚望,对未来充满信心,用语昂奋,激励上进,自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后首,句句殷望离人早归,相思却不见哀伤,怨艾却不露失望,于婉约处散发出一种豪放之气。

古诗《[双调] 沉醉东风》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双调] 沉醉东风

 

春情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散曲与诗词相比,无论事物的描述,还是情感的抒发,都更加淋漓尽致,大胆夸张,多率直浅白之语。往往 “尖新倩意”、“豪辣澋烂” ,给人以酣畅痛快之感。这首小令截取了生活中富有戏剧意味的一个场面,把热恋中的少女那纯洁天真的情感和行动栩栩如生地描画了出来,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强烈的喜剧诙谐性,读之令人不禁莞尔。
 起首两句: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 ” 自从跟情郎分手以后,光阴难耐,已过了许久,终日望眼欲穿,苦盼期待,什么时候才能与你结为夫妻? “多才”,很有文才,对情人的称呼,犹如 “才郎”。语无矫揉造作,口吻深情热烈,主人公满怀激情地诉说对爱情婚姻幸福的无限憧憬和无比向往。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是私订终身,这在盛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为严酷的封建礼教所不能容忍的,要承受 “父母国人皆贱之”的巨大压力。然而,压迫越重,反抗越烈,真挚强烈的爱情和少女对幸福生活的纯真理想,汇成了一股汹涌澎湃不可阻遏的潮流,使她一往无前,勇敢地冲破了那道防卫森严而坚固的“网” , 与自己的所爱倾心相恋, 山盟海誓。她是那样的坚贞与自信,对爱的追求又是那样大胆和热烈。她深信“有情人终成眷属”,因而耐心地等待着那个与情人“成合”的时刻。“几时盼”,什么时候能盼到,是自我心灵的坦露,也是对情郎的询求,可见少女的殷切之情。
 “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当她像往常一样,在门前匆匆而过的行人中搜索他的身影时,猛然看到了他,怎不令人欣喜欲狂呢! 一个“猛”字,境界全出,给作品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把少女乍喜还惊,苦盼而终于有了结果时那种眩惑又不敢相信的细微心理揭示得入木三分,极富表现力。本是一心企盼,待见着了却反觉突然,何等高妙! 眼看情人一步步走过来了,又会很快走过去的,她按捺不住惊喜激动的心情,就要开口唤住他,但一转念,又觉不妥,万一被别人看破他们的私情,那该多难为情呀! 一个“待”字,状其欲唤不敢,欲罢不甘的细微心理活动过程,真切生动,维妙维肖。“怕人瞧科”,元剧中的表情动作称为“科”,这里显现出少女情态的娇憨纯真,羞涩可爱。
 最末两句: “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更是一个饶有兴味,幽默生动的喜剧场面。正当少女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她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高声唱起当初定情时的水调歌。情人间对于对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每个细微末节之处都会牢刻在心的,她的情郎定能从歌声中辨别出她的。这就为他们之间的“成合”创造了条件,实现她梦寐以求的理想了。多么聪颖机智的少女!她用自己的蕙质兰心、聪明才智达到了与情郎相会的目的,多么有趣!多么巧妙!给全曲蒙上了浪漫的色彩,注入了活泼跳跃的动力。
 这首小令格调极近民歌,明快流畅,质朴清新。《元曲纪事》称其词“如桂林秋月”。用白描手法写作,笔触细致生动,字里行间满蕴情意,谑而不虐,谐而不滑,富有喜剧意味,充满浪漫情调,妙趣横生。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丰满传神,呼之欲出,历历在目。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说: “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切者深也。”这首小令确是如此,笔法洒脱无羁,纯白自然,因作者把全副身心投入其中,故其真切动人,这在整个元人散曲中,亦属上乘之作。

古诗《[双调] 沉醉东风》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双调] 沉醉东风

 

宫词


 𫜡鹊层楼夜永, 芙蓉小苑秋睛。 金掌凉, 银汉莹,按霓裳何处新声? 懒下瑶阶独自行,怕羞见团团桂影。

 
 这首小令写一个被冷落的宫嫔,在夜凉如水的宫中,遥闻别殿传来的乐曲声时落寞惆怅的心情,传达出深宫索寞的哀怨。
 首二句是写景、 交代时令。 时间是在一个晴秋之夜。 𫜡鹊楼、 芙蓉苑的地点描写可作两层理解: 一是宫嫔即困居此地; 二是宫嫔并非居此,而是作者借这两个昔盛今衰的汉、唐宫苑比况宫嫔身处之地。“层楼夜永”和“小苑晴秋”的景致描写给人以沉寂空茫之感, 为整首小令奠下了凄婉的基调。 而“𫜡鹊楼”和“芙蓉苑”今日的沉寂使人联想到它昔日的风华,一种无边的失落感亦从中油然而生。
 三、四.五句写宫嫔晴秋永夜中的所见所闻。“金掌凉”应是由所见进行的推测,而非宫嫔用手去触摸金铜仙人手掌的感觉,确切地说,“凉”是一种心理感应而非触觉。一个“凉”字,写出了金铜仙人的孤独寂寥,也传写出宫嫔凄凉无依的处境。“金掌”是近前触目所见,“银汉”则是抬头远望寻觅所得。在“金掌凉”的意念推测中,女主人公内心不禁涌起阵阵寒意,于是转而放眼银汉,然而银汉带给她的,仍是带着丝丝寒意的冰莹之感。而恰在此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霓裳新声。“霓裳新声”状写了一个不可得见的轻歌曼舞的声乐场景,与前几句交代的寂寥凄凉的景致恰成反衬。此三句的表层含义已如上述,但其中尚蕴含着宫嫔的深层意念活动。金铜仙人历来被看作忠君的象征者,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忆君清泪如铅水”句,正表明其不忍辞汉之心。此处作者以“金掌凉”状写宫嫔是时心境,其心理意念有二层: 一层是暗传宫嫔如金铜仙人一样是忠君者; 二层是如此忠君爱君却遭冷遇,心中不免凄凉。“霓裳新声”则分明是说自己也曾歌舞霓裳,彼时或许是为君独舞,或许是王公大臣满座。但无论如何,霓裳旧声已被新声取代,而今君王何处,欢娱安在? 只用 “何处新声”一句反问,便表明彼时彼事已甚远甚久,已是不可企望再来了,只有 “新声”惹起的朦胧往昔旧声的泛音在耳边萦萦袅袅。其心何凄,其情何惘!
 最后两句通过写行止表现宫嫔的心境。一个 “懒”字,传写出从 “新声”激起的对往昔承欢的 “旧声”的缅怀中的醒悟, 自己片刻的沉醉和联想勾起的是更大更多的辛酸凄楚,只得带着万般无奈和怨懑走下瑶阶。那瑶阶分明也回响着往日的欢声笑语,然今天却不得不 “独自行”了。相传月中有丹桂,故称月影为 “桂影”,“团团”,表明月亮之圆,也表明其洒落花木扶疏中的宁寂。“圆月”是团圆的象征,值此桂影团团之良辰美景,正应是在花前月下、话昵情浓之情境,却不得不 “瑶阶独自行”,其 “怕羞见”迷人月色的心情则可想可知了。“怕”是不敢见,“羞”是不愿见,这其中包蕴了风华不再、美人迟暮的繁杂意念。至此,一个孤寂无依者的心路历程便伴着孑孑独行的脚步和惹人羞恨的月色走到了终端。
 这首小令含蓄蕴藉,委婉述情。以景物描写暗传人的意念、心理活动,有着很高的艺术性。

古诗《[双调] 沉醉东风》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双调] 沉醉东风

 
 花月下温柔醉人,锦堂中笑语生春。眼底情,心间恨,到多如楚雨巫云。门掩黄昏月半痕,手抵着 牙 儿 自哂。
 
 写宫女愁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较常见的题材,唐代元、白、王建等都有这方面的名篇。而元人孙周卿这首《沉醉东风》则另有风韵。
 这首小令旨在写一深宫女子不得宠幸的寂寞和她对青春流逝、年华虚度的哀伤。作者构思精巧,以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为主干,由外及内、层层深入地来揭示其哀怨、愁怅的心态。首二句写主人公目睹耳闻的身外景物。“花月下温柔醉人,锦堂中笑语生春”,这全然是一种令人心思神往、温柔甜美的境界: 夜色之中,月光如水,花影婆娑,轻风纤柔,是情人相会共叙缠绵的好时光。正如欧阳修《生查子》所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眼前的月夜花影再加上宫廷中的笙歌燕舞、欢语满堂,使人产生一种及时行乐、莫负春光的奢望。然而对于独处深宫的这位宫女来说,醉人月夜和满堂笑声只能目睹耳闻罢了。青春少女独处深宫已为寂寞哀伤,而眼前可望而不可即的物事只能进一步加深其内心愁怨。作者开篇以主人公视听感官所感觉到的外界环境侧面来反衬其内心忧怨,紧接着则直接深入其心。“眼底情,心间恨,到多如楚雨巫云”,这儿的“眼底情”和“心间恨”形式上对仗整齐、音韵和谐,实际上“眼底情”亦即“心中情”,两者都是写宫女心中愁怨。作者以 “楚雨”、“巫云”来写宫女愁之浓,怨之深,使整个词的感情基调深化一层。如果说首二句只是表现宫女因外界景物而生情并受到感触的话,那么到了这一句,宫女长期压抑在内心的寂寞和哀怨则如熔岩爆发,喷涌而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句诗也许能概括和表达她此时的哀怨和愁恨。词的结尾两句,作者又把笔锋从宫女内心世界收回,以俯瞰之势勾勒了一个空间大远景:“门掩黄昏月半痕”。醉人的月色因主人公内心的哀怨也被赋予了暗淡和哀愁,造成一种凄惨哀怨的氛围。最后作者以“手抵着牙儿自哂”作结,这句可说是神来之笔,主人公是抵着“牙儿”而不是抵着腮,若以手抵腮,那是沉思状。惟有“手抵着牙儿”才能神画出宫女的愁怨、愤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句和“门掩黄昏月半痕”紧紧相连,有如电影艺术中远景镜头和特写镜头的急促切换,由凄惨的俯瞰空间猛然切成宫女“手抵着牙儿自哂”的特写画面,使凄惨之中再添凄惨。元稹写宫女时有诗曰: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而与“说玄宗”的宫女们相比,孙周卿笔下的宫女连一个能闲坐解愁的姐妹也没有,她只能 “自哂”、“自嘲”以自慰。也正是这个宫女的 “手抵着牙儿自哂”使整个词的感情基调得到了升华。
 这首小令仅用二十一字,却将宫女愁怨写得如此淋漓,确属元曲宫词中的佳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