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学通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经学通论 又名《五经通论》。研究“五经”著作。五卷。清皮锡瑞撰。初刊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皮锡瑞,字鹿门,一字麓云。自署所居为“师伏堂”,学者因称师伏先生。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卒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湖南善化(长沙)人。光绪八年举人。曾在湖南、江西两地几个书院中讲学。著作极丰,最著名的是《经学历史》和《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包括《易经通论》、《尚书通论》、《诗经通论》、《三礼通论》、《春秋通论》各一卷。内容上包括对诸经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以及历代考证注疏的得失、读书的治学研究门径等问题的简要阐述,计有二百余论题。皮氏在《序》中就指出,六经是孔子所定;汉初人以为孔子作经之说必有依据;后汉古文说乃尊周公以抑孔子;晋宋以下专信《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左传》,而大义微言不彰;宋元经师不信古文,亦有特见;清代经学复兴,尤其是古文家深得圣经微旨。可见,皮氏著此书的主旨是从今文经学立场来论评经学问题。关于《易经》,他认为,孔子继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之后,自作自解了卦爻辞、《彖》、《象》、《文言》,他对历代《易》家作了评价,在《易》学观上倾向于义理派。关于《尚书》,皮氏强调指出,西汉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不伪,而《古文尚书》不可信,治《尚书》不能违逆伏生所传之义。关于《诗经》,皮氏认为今文家之《诗》序可信,而《毛诗》则不可尽信,《毛诗》之义不及齐、鲁、韩三家之义。关于《三礼》,他认为汉初没有“三礼”之区分,这种区分是从郑玄开始的。他在高度评价郑玄《三礼》注解的同时,又指出郑玄以《周礼》为经礼,《仪礼》、《礼记》为曲礼之说是错误的。“三礼”皆周时之礼,《礼经》(《仪礼》)是孔子所作,《周官》出于六国时人,《礼记》始撰于叔孙通。皮氏还对前代经师关于许多具体礼制的解释作出裁度,并强调“六经”之义以《礼》为最重要。关于《春秋》,皮氏认为是孔子所作,是孔子对旧史进行增损改益而后成,非徒因旧史。他特别强调《春秋》是经而非史,《春秋》中有微言大义,它为后人立法。故学《春秋》当重义不重事,事只是用来明义的。董仲舒深得《春秋》大义,微言大义存于董子书中。于《春秋》“三传”,他推崇公羊、谷梁二传,而对《左传》多加贬斥,认为《春秋》是经,而《左传》是史,当区分二者。 皮锡瑞是清代今文经学的重要人物,《经学通论》是其经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涉及的问题很广,论证也很简要,对初学和专门研究经学者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经学通论》的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南思贤书局刊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国学基本丛书》和《万有文库》本。一九五四年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一九八二年北京中华书局校正重印本。 《经学通论》《经学通论》
清皮锡瑞撰。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推崇西汉传今文《尚书》的伏生,赞同变法。著述除该书外,还有《经学历史》、《今文尚书考证》、《王制笺》等,收入《师伏堂丛书》和《皮氏八种》。该书又名《五经通论》,共5卷。分专题论述《易经》、《书经》、《诗经》、《三礼》、《春秋》五经。每一专题有一小标题,前面均冠有“论”字,如《论变易不易皆〈易〉之大义》、《论〈尚书〉分今古文最先而〈尚书〉之今古文最纠纷难辨》《论〈诗〉比他经尤难明其难明者有八》、《论汉初无三礼之名〈仪礼〉在汉时但称〈礼经〉今注疏本〈仪礼〉大题非郑君自名其学》、《论〈春秋〉大义在诛乱贼微言在改法制孟子之言与公羊合朱子之注深得孟子之旨》等,共210余论。认为《五经》虽大部分是古代已有的篇籍,但经孔子整理后,已具有“微言大义”成为经典。该书自序中说:“经学不明,则孔子不尊”。“汉代人才所以极盛,而治法最近古,由明经术而实行孔教之效也。后汉以降,始有异议,不尽以经为孔子作。《易》则以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春秋》则以凡例为出周公、《周礼》、《仪礼》皆以为周公手定;《诗》、《书》二经亦谓孔子无删定事,于是孔子无一书传世”。“近代异说滋多,非圣无法”。因而该书的撰写目的就是:“大旨以为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去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三当知后汉古文说出,乃尊周公以抑孔子;四当知晋宋以下,专信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左传》,而大义微言不彰,五当知宋元经学虽衰,而不信古文诸书,亦有特见;六当知国朝经学复盛,乾嘉以后治今文者尤能窥见圣经微旨。执此六义以治诸经,乃知孔子为万世师表之尊,正以其有万世不易之经。经之大义微言,亦甚易明。治经者当先去其支离不足辨,及其琐细无大关系,而用汉人存大体玩经文之法,勉为汉时通经致用之才,斯不至以博而寡要与迂,而无用疑经矣”。论述有武断之处,反映了今文经学家的观点。有1954年上海中华书局据商务印书馆《国家基本丛书》重印本。作者此前另有《经学历史》一书,可参考。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晚清经学著作。清皮锡瑞(生平见《经学历史》条)撰。 ☚ 经学历史 中国古代史 ☛ 经学通论五卷。清皮锡瑞(1850—1908)撰。锡瑞字鹿门,号师伏,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市)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博闻强记,淡于荣利,精研汉儒经学,多所发明。曾讲学于湖南桂阳龙潭书院和南昌经训书院,任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一生著述甚丰。除《经学通论》外,主要著作还有《尚书大传疏证》、《今古文尚书考证》、《孝经郑注疏》、《经学历史》等。《经学通论》按《易》《书》《诗》《礼》《春秋》分为五卷,分别将汉代至清研究五经的主要观点加以汇集,并作了较系统的评判阐述。在“《易》论”中,论卦辞为文王作,爻辞为周公作之说,都无明据,当为孔子所作;论卦辞爻辞就是《系辞》《十翼》之说,于古无征;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而不言阴阳术数;论阴阳灾变为《易》的别传;论孟氏为京氏所托,而虞氏传孟学又偶有出于道家者;论王弼以十篇说经颇得费氏之旨等等,均较惬当。只是论焦循以假借说《易》本于《韩诗》,能发前人所未发,学者当援例推补,则失之审慎。在“《书》论”中,锡瑞虽主今文经学,但少门户之见,持论较为圆通。如论伏生所传今文不伪,治《尚书》不可背离伏生《大传》最初之义;论伏生之传以后,《史记》引《尚书》多同今文,不当据为古文;论《禹贡》山川,当据经文及汉人古义解之,不得从后起之说等等。但据《洪范》中“天乃锡禹”,谓三国魏时张掖涌石有牛马之形及“大讨曹”字,足见祥异之兆,有不能据理来断定有无的现象。这种信伪为真的作法,未免可笑。在“《诗》论”中,谓毛传不及三家诗,略举典礼数条即可证;谓毛序不知出自何人,或以为在毛公之前,是子夏;或以为在毛公之后,是卫弘,其实都无明文可证。三家诗亡佚后,没有比毛诗更古的。无论如何,毛诗都在郑玄之前出现,不必争论究竟何人所作。实为有识之论。在“三《礼》论”中,谓三《礼》之分,从郑玄始;谓三《礼》皆周代之礼,不必聚讼纷纭,当观其通;谓《周官》当从何休之说,出于六国之时等等,都能言之成理。又论《王制》为今文大宗,即《春秋》“素王之制”,这是沿袭他人之说,不可深信。在“论《春秋》”中,谓《春秋》是创作不是抄录,是作经而不是作史;谓《春秋》大义在诛讨乱贼,微言在改立法制;谓《春秋》改制,如同今人言变法等等,都较好地阐发了孔子写《春秋》的意旨。《经学通论》可视为皮锡瑞治经的代表工作,也是一本读经入门书。《经学通论》有光绪三十三年思贤书局刻《皮氏经学丛书》本、《师伏堂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万有文库》本,中华书局1954年、1982年据《万有文库》本出版的单行本。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一称《五经通论》。经学史著作。清皮锡瑞著。成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5卷。分别讨论《易》、《书》、《诗》、《三礼》、《春秋》等五经。对每经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历代考订注疏之得失、学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但作者站在今文经学的立场,认为五经古籍,经孔子整理始成为经,包括着特有的“微言大义”。认为《易》、《礼》亦为孔子所作。有光绪三十三年思贤书局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并收入《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1954年中华书局据《国学基本丛书》本校正重印。 ☚ 易经通论 经学历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