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纵隔肿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s

系发生于纵隔肿瘤的总称。此处肿瘤较为多见;由于组织、器官较多,诊断较困难;亦由于器官重要,故治疗较困难;临床表现主要为各种器官的压迫症状:如压迫食管则出现吞咽困难;压迫气管有呼吸困难等;压迫大血管有不同的血液淤滞征;压迫喉返神经有声音嘶哑等。晚期则表现出各种肿瘤的特有表现。此区域肿瘤同样有良、恶性2种。依其部位大致是:上纵隔肿瘤以胸内甲状腺肿大或瘤及胸腺瘤多见;前纵隔畸胎瘤为多;后纵隔神经性肿瘤居多。此区域肿瘤有原发与继发之别;可单发,亦有多发者。诊断:X线、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组织学检查可确诊。治疗: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

纵隔肿瘤

生长于左右胸膜腔之间的肿瘤。分原发性与继发性。前者种类很多,大多为良性,但也有恶性。常见表现有胸痛、气促及紫绀等,早期不出现症状,X线诊断有肯定的价值;后者多从肺、食道、乳腺、甲状腺等原发灶转移而来。治疗以早期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及放疗等综合措施。

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s

系位于两侧胸膜腔之间的新生物。有实质性和囊性、原发性和转移性、先天性和后天性、良性和恶性之分。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晚期表现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表浅静脉怒张、重症肌无力等。恶性肿瘤尚有贫血、消瘦。诊断需借助于胸部X线检查。应早期手术治疗,若病理检查证实有恶变,术后宜辅以放射及化学治疗。不宜手术治疗者(如淋巴组织恶性瘤),可采用放疗或化疗。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为婴儿和儿童较多见的肿瘤,以神经原性肿瘤、畸胎瘤和非肿瘤性囊肿为多见。纵隔肿块约25%为恶性肿瘤(成人约15%)。小儿恶性肿瘤多来自中胚层,多转移至肺,较少转移至纵隔。1/3纵隔肿块可压迫邻近组织而出现症状,多见咳嗽、呼吸迫促,喘鸣或胸痛,少数可见吞咽困难。婴幼儿偶见胸骨隆起,肿块若压迫上腔静脉,可有面颈部皮肤水肿。部分患儿无自觉症状或体征,仅于胸部X线检查时才发现。前纵隔肿块多为畸胎瘤、胸腺瘤、淋巴肉瘤、支气管原囊肿和皮样囊肿; 后纵隔肿块多为成神经细胞瘤、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支气管原囊肿、肠性囊肿、胸段脊膜突出;中纵隔肿块多为恶性肺门淋巴瘤、畸胎瘤、心包膜囊肿。
纵隔肿瘤的诊断较为困难。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可进行下列必要的检查,如X线摄片(包括分层摄片)、气管镜或食管镜、超声波等; 甚至必要时剖胸探查。确诊后能手术者尽量手术,恶性肿瘤能手术者,术后辅以化学或放射性治疗。

☚ 纵隔气肿   小儿心脏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 ☛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除纵隔气肿、纵隔畸胎瘤及畸胎囊肿、纵隔神经原性肿瘤、纵隔淋巴组织肿瘤等(均见前条)外,尚有如下几种。
胸内甲状腺肿 胸内甲状腺肿多数是原位于颈部的甲状腺,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大部分在胸腔入口以下,与颈部甲状腺仍有腺体实质的连接,血供来自甲状腺动静脉;另一种是胚胎时期发育异常,迷走异位的甲状腺出现于上纵隔或下纵隔。位于上纵隔的可以有纤维带与颈部甲状腺相连接,血供可以来自甲状腺动静脉,也可来自异常的动静脉。
在胚胎时期,甲状腺、甲状旁腺与胸腺均来自第Ⅲ、第Ⅳ对鳃囊(鳃弓鳃裂之内侧),与心包大血管相邻近。如发育异常,异位迷走的甲状腺可与心包大血管共同由颈部下降入胸腔内。迷走甲状腺可见于舌盲孔附近和舌根、甲状软骨前、气管壁内、上纵隔及下纵隔等处。
但多数病例胸内甲状腺系因颈部甲状腺下极或峡部的腺瘤或结节,由于重力、颈部屈伸、吞咽活动和胸腔负压等作用,而逐渐沿椎前筋膜之前,气管前筋膜之后下降至上纵隔。因主动脉在上纵隔左侧,下坠的甲状腺多在右侧。且多位于气管前,颈动脉鞘、无名静脉、上腔静脉之前。少数位于食管之前,气管之后,也可位于左上纵隔将气管推向右侧。
胸内甲状腺肿与一般甲状腺肿大的发病率密切相关,甲状腺手术中胸内的约占0.16~0.3%。原发性纵隔肿瘤中胸内甲状腺所占比例也因地而异。纵隔的迷走异位甲状腺则少见。
胸内甲状腺多为结节性肿大或腺瘤,可以为腺癌。胸内甲状腺中恶性病变相对的比一般颈部者为多,达2~3%。胸内甲状腺也可有功能亢进。
和甲状腺疾病相似,胸内的也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可达2:1。年龄多已成年,且病史较长。呼吸困难逐渐增重,长达数年、十数年。伴有颈部肿块,或肿块消失而症状加重。憋气、喘鸣、咳嗽、心悸,咳嗽或用力时颈部有肿块出现,重者甚至突然窒息。有的患者感觉侧卧肿块在下方时,憋气减轻。可于睡眠时憋醒。良性病变也可有声音嘶哑及下咽困难。
上腔静脉回流受阻时,可有面部浮肿,颈静脉鼓胀。颈部因甲状腺下坠入胸内反而空虚。嘱病人用力屏气时,可见肿块由胸内突出于颈部。病人吞咽可于颈部触及甲状腺的活动。气管可向一侧移位。胸骨柄处浊音界可以增宽。
X线下颈部及上胸部后前位相可以显示上纵隔阴影与颈部阴影相连接,可以有钙化斑点。侧位相可以观察肿块与气管的关系,气管狭窄移位。如同时吞钡可以观察阴影与食管的关系。异位甲状腺阴影与颈部甲状腺阴影不连接,肿块上缘呈弧形; 而由颈部下坠的甲状腺阴影,往往呈上宽下窄颈胸相连的轮廓。
放射性核素扫描对判断肿块性质及部位有帮助。
鉴别诊断时需与其他前上纵隔肿物,如畸胎囊肿、胸腺瘤、气管支气管囊肿、升主动脉瘤及纵隔型肺癌等相区别。
无论是胸内甲状腺或异位迷走的甲状腺,无论是恶性或良性,结节性肿大或腺瘤,一般均应手术切除,但如病人年岁已大,症状不多,心血管系统有其他疾病,而又不怀疑为恶性病变时则不一定手术。
由颈部下坠的胸内甲状腺多数可经颈部手术切除。异位迷走的甲状腺需开胸手术。
纵隔肉瘤 原发性纵隔肿瘤中肉瘤并不多见。细胞形态上有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淋巴肉瘤和网织细胞肉瘤等。纤维肉瘤生长稍慢,粘连多,易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平滑肌肉瘤恶性程度稍低,而脂肪肉瘤及粘液脂肪肉瘤生长较缓慢。淋巴系统肉瘤恶性程度高,生长快,易转移。
肉瘤病人在男女性别上无何倾向性,多见于青壮年,脂肪肉瘤病人年岁较大。一般病史较短,发病后进展较快。主要症状有胸痛、胸闷、气短、乏力、咯血、发热等,肿瘤大时压迫气管而有咽下困难、呼吸不畅、喘鸣等症状。侵犯膈神经、喉返神经时有膈麻痹、声音嘶哑;侵犯上腔静脉时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侵犯胸膜时有血性胸液。脂肪肉瘤早期时可无症状而于查体时胸部透视发现。有些病人来诊时则已发展严重,濒临衰竭。
纵隔肉瘤主要诊断方法是X线胸部正侧位相及气管分叉断层相,支气管造影、内腔镜检查往往无何帮助。纵隔镜检查如能取得活检材料,则有助于诊断。经胸部皮肤穿刺活检,如能取得病理诊断也可避免开胸探查术。
鉴别诊断时纵隔肉瘤需要和胸腺瘤、畸胎瘤、神经原性肿瘤、纵隔淋巴结结核等相区别。
纵隔淋巴系统肉瘤对药物及放射线均比较敏感,纤维肉瘤对放射线及抗癌药物均不敏感,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肉瘤无包膜或仅假包膜,浸润生长,而往往难于切除。脂肪肉瘤粘连少但境界不清,早期有可能切除,范围大时也可姑息性切除以减轻症状、缓解压迫、延长生存时间,复发后还可再次手术切除。

☚ 纵隔淋巴组织肿瘤   先天性膈疝 ☛
000130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