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纵隔肿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纵隔肿块 纵隔肿块纵隔中之异常块物,主要为纵隔囊肿和肿瘤。纵隔自第一肋至膈面,前后以胸骨、脊柱,两侧以纵隔胸膜为界。内有器官分两类:心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等解剖位置较衡定;胸腺、淋巴组织之位置和形态常有不同。婴儿胸腺体积占前纵隔较大比例,2个月左右其比例最大,以后比例渐缩小,2岁后X线检查时已基本不明显。幼儿前纵隔有较多淋巴组织,分布于胸腺和蜂窝组织中。肺门和气管分叉附近淋巴结多。小儿纵隔块肿并不少见,产生压迫症状,如喘鸣、呼吸急促、干咳、吞咽困难、胸骨凸出或胸壁隆起时才被发觉,也有于X线检查时偶而发现。识别纵隔块肿发生部位对诊断有较大意义。X线侧位片可将纵隔按正常组织结构阴影划分为前、中、后三区(图): 自第一肋连接各胸椎椎体前缘至膈面弧线为后纵隔前界;从膈面沿心包前缘向上弯向椎体前缘弧线为前、中区分界线。前纵隔包括胸骨后、胸椎椎体前与心包前缘线之间组织; 中纵隔包括心包内,肺门周围及食管等组织;后纵隔包括各椎体及椎旁沟内组织。纵隔各区较常见块肿如下: 纵隔分区X线胸部侧位片 彻底切除如有困难,应尽量切除囊肿组织,残留少量淋巴组织将被增生之纤维组织包围,很少复发。纵隔畸胎瘤和皮样囊肿 发生率仅次于纵隔神经原肿瘤。几乎均发生于前纵隔,仅少数于中纵隔。皮样囊肿由来自外胚层和中胚层成分组成,其壁由结缔组织构成,内衬鳞状上皮,包括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组织,囊腔含有毛发、皮脂和脱落上皮。畸胎瘤可为实质性或囊性,由三种原始胚层演变而成,除软骨与骨质外,尚有神经胶质组织、上皮结构、腺体组织等。上述两肿瘤较大时均可向一侧胸腔凸出,并使胸壁隆起。少数畸胎瘤为恶性,属腺癌或乳头状癌,易直接扩展或肺转移致死。发现肿瘤后应及早切除。 纵隔淋巴结肿瘤 多于前纵隔,少数于中纵隔。以淋巴肉瘤较多见,且常继发于颈部病灶,原发于纵隔者较少。淋巴肉瘤发展较快,可突然出现上腔静脉或气管受压症状。X线阴影多呈结节状,用化疗后受压症状可暂时减轻,但预后不佳。偶而于手术、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后长期缓解。小儿何杰金病原发于纵隔少见。近年来按其分类和分期治疗,预后有所改善。周围血液尚未出现特征改变之白血病,纵隔偶见淋巴结肿大,有利于早期诊断。放疗与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可暂时消退。 胸腺瘤 小儿胸腺瘤有良性或恶性,均少见。一般无症状,X线片显示胸腺影增大,较大时可压迫气管引起咳嗽。胸腺内可有淋巴肉瘤,与恶性胸腺瘤较难区别,仅能行活组织检查鉴别。 支气管原囊肿 为前肠衍化所形成之畸形结构,较多见。囊壁内膜为纤毛柱状上皮(呼吸上皮),壁内有软骨及少量平滑肌。常位于气管或主支气管旁,偶与支气管相通。囊肿多于前纵隔,也有于中纵隔。X线片中常被支气管或大血管影重叠,不易发现。发现后应即切除。 心包囊肿 或称体腔囊肿,为薄壁内衬扁平间皮,含有清晰液的囊肿,可于心膈角附于心包上,也可与心包相通,成为心包膨出之一部分。心包囊肿多无症状,切除较易。 神经原性肿瘤 为最常见之小儿纵隔肿瘤,位于后纵隔。成神经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来源于交感神经节;神经纤维瘤可从纵隔各神经发生。三种肿瘤的X线片均显示边缘清楚之致密阴影,肿瘤性质手术后始能证实。 (1) 神经母细胞瘤: 是交感神经原之恶性肿瘤。婴儿神经母细胞瘤多发生于肾上腺,增长后伸延入纵隔,但原发于纵隔也不少见,位于椎旁沟。尿儿茶酚胺增高有诊断价值。肿瘤发展很快,较早有转移,X线片虽见肿块边缘清楚,手术发现已广泛浸润至周围组织,甚至侵蚀肋骨和椎体,或穿透胸壁,全身情况迅速恶化。侵及神经干时有疼痛。手术清除应包括胸壁受侵犯部分,电灼切除创面,术后放疗,可能长期存活。发病年龄愈小,成活率愈高。 (2) 神经节瘤: 为小儿纵隔神经原性肿瘤中最多见之一种,可增长至很大而包膜完整,易被切除。有时可伸入椎管内形成哑铃状。组织切片多见神经节细胞和纤维组织,为良性肿瘤。有时神经节细胞瘤中有神经节母细胞,即非纯神经节细胞瘤,为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切除后应加放疗。 (3) 神经纤维瘤: 从后纵隔各神经发生,如肋间神经、膈神经、迷走或交感神经等。这些神经相距很近,肿瘤范围较大,无法辨认究竟来自那些神经。神经纤维瘤如仅出现于后纵隔,可增长至较大体积而无症状,仅于X线片中偶而发现。少数可伸入椎管产生脊髓压迫症状,脊柱片可见椎间孔扩大,肋椎关节分离。神经纤维瘤可形成哑铃状肿块,使脊柱侧凸,脊髓受压。有时纵隔肿瘤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之一部分,患儿有家族史,皮肤有色素斑,全身有多发病灶、肿瘤沿许多小神经鞘发展,不可能完全切除,仅可切除有恶变倾向之较大肿块。 肠原囊肿 为发生在后纵隔,来源于胚胎前肠之囊肿,内膜为消化道粘膜,囊壁具有肌层。同一囊肿可有不同消化道粘膜,如食管粘膜、胃粘膜、肠粘膜等,故又称胃原囊肿,肠囊肿、或食管重复畸形。囊壁有分层排列之平滑肌,具有肌间神经丛。肠原囊肿与食管紧贴时,很易从食管剥离,而不与食管相通。囊内粘膜分泌大量液体,在婴儿或幼儿可产生压迫症状。后纵隔肠原囊肿有时可穿过膈肌于腹腔呈盲端,或与十二指肠、空肠相通,使气体或钡剂进入纵隔囊腔。囊肿发生于纵隔右侧两倍于左侧。囊内因衬有胃粘膜,分泌胃酸形成消化性溃疡,引起胸骨后疼痛,并腐蚀至肺、支气管或食管,而有出血症状,支气管树内大出血时,须作部分肺叶或全肺切除。常伴有颈椎或上胸椎半椎体畸形。少数囊肿可与椎管腔相连或相通,产生压迫脊髓症状时,须于进胸切除囊肿的同时切除椎管内囊肿。 ☚ 纵隔感染 肺发育不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