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结肿大
纵隔淋巴结肿大,多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除淋巴瘤外,结核性原发综合征、恶性肿瘤的转移、结节病、真菌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等均可引起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常根据全身性疾病的发展阶段而异。结核性肺部原发感染灶的吸收,常留下纵隔淋巴结肿大,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偶见于中年人;可有低度毒性症状和轻度呼吸道症状。X线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纵隔常伴有气管旁淋巴结肿大。数个淋巴结融合,呈密度不均,边缘呈波浪形的肿块,可并发肺不张。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结节病早期仅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常为双侧性;当肺部出现病变后,纵隔淋巴结可渐趋吸收。临床上气管和支气管压迫症状不明显。浅表淋巴结活检和结节病Kveim皮肤试验阳性,得以诊断。
恶性肿瘤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为单侧性,最常见于支气管癌;亦见于乳腺、甲状腺、胃、肾、骨等原发恶性肿瘤。随着癌肿的发展,临床上出现纵隔肿瘤压迫综合征,加以X线见纵隔增宽,中有分叶状块影,即可确诊。
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治疗取决于全身性疾病的性质。结核性纵隔淋巴结肿大,应用抗结核药治疗。结节病早期纵隔淋巴结肿大,往往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 或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癌性转移采取局部放射治疗和全身抗癌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