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信用媒介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信用媒介论 西方政治经济学界关于银行信用的本质和作用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信用的提供作媒介;认为银行必须在收受存款的基础上,才能发放贷款。所以银行作为受授信用的中介者,其受信业务(各类负债业务)优先于授信业务(各类资产业务),并且受信业务决定著授信业务。银行通过信用的媒介,能转移和再分配社会现实的资本,以使其发挥充分的作用 信用媒介论创始于18世纪,盛行于19世纪的前半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年)、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约翰·穆勒(1806~1873年)、克尼斯(1821~1893年)、瓦格纳(1835~1917年)等。 信用媒介论的核心内容包括: 信用媒介论是在金本位或银本位制下,贵金属作为本位货币的同时,伴随著银行券的发行和流通的条件下产生的。信用媒介论认为,资本是作为生产要素的物品,货币只不过是这些物品的媒介,不能成为生产要素,因此信用只能转移资本,起到媒介工具的作用,而不能创造资本。在信用媒介论者看来,银行提供信用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吸收存款,而吸收存款的多少受制于客观经济状况。从经济决定金融的意义上讲,信用媒介论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意义。但该理论混淆了作为银行信用的借贷资本与作为生产要素的真实资本的差别,也就是把借贷资本运动与真实资本运动等同起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