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里病
本病系由食管或胃腔变窄而致,故称“纳里”病(“纳里”,蒙语有“狭窄”之意)。据蒙医书中记载,又有“咽部阻塞症”、“咽部阻塞巴达干”、“铁垢巴达干”之称。本病为饮食通过食道入胃之路变窄之慢性顽重疾患。症状与西医的食道癌及胃癌多有相似之处。
对于纳里病之发病,蒙医从来认为长期的情志忧郁,久饮苦涩酽茶,酗酒和吸烟均为发病之重要因素。《蒙医药选编》一书中,对纳里病病灶之形状作如下叙述:“食道阻塞不通畅的原因是,乃因食道中赘生疣状物所致。胃腑阻滞不畅者,系在贲门处赘生疣状物所致……此等情况,如果病程迁延日久,则有饮食点滴不进而导致死亡之虞……主要发病于春秋之季,如不及时加以治疗,速则七个月,迟则八个月,多趋死亡。……幼婴及壮年人罹患该病者寥若晨星”。
从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而言,如果胃火及七素三秽之平衡状态,主要由于巴达干之偏盛而失调,则饮食精微不被消化吸收,而逐渐积聚在胃腑或食管之任一过敏部位,变为具有毒素之粘液,进而侵犯健康器官,随生长疣状物。该病在实质上虽因巴达干偏盛所致,而在临床上,纳里病主要分为赫依合并、温热合并和寒凉偏盛共三种。并按罹病部位之不同分别称之为食管纳里病及胃纳里病。
食管纳里病 患病初期概无明显症状,只是偶而在吞咽较硬食物时,在胸骨后侧有部位不显著的不适感或噎膈感。迁延日久,症状逐渐加重,则出现噎膈,呃逆及嗳气不畅等现象。与此同时,在食道之上、中、下某一段病灶形成的局部指征愈加明显时作噎塞。特别是吞咽较硬食物所出现的咽下困难为该病尤为突出的特征。当噎塞不畅的食物尚可吞咽下去后,病人自感稍舒。本病好发部位为食管上段之咽喉后壁或食管中段之“黑白际”穴位,或食管下段之剑突部等处,发生部位有噎塞之感。这种症状日趋加重,最后较硬之食物完全不能入咽,流食亦只勉强咽下。病者口流清涎,时而干哕,或呕吐粘液性泡沫样物及进食的食物。患者迅速消瘦,元气衰惫,颜面及手呈灰白色,脉象驰缓而弱,如果巴达干热偏盛型则脉象沉而数;属巴达干赫依偏盛型则脉象驰缓而芤。舌苔白腻而合并热者苔微黄,合并赫依者略红微糙。大便秘结,小便多呈浅黄色。治疗本病宜补益胃火,祛除巴达干之前提下,当审现有病情,施以辨证调治。施剂应以查干汤及寒水石十一味散为主,热邪偏盛则可用温都孙五味散 (狗鹫、凤毛菊、地锦草、女贞子、青木香各50g)加胡连、旋复花、黑芸香、石菖蒲、广木香、千年见(或作黄花紫堇),与上述五味药之总量相等加以调配,每次30g用白糖水送服。尚可服用寒水石灰剂(猛火煅)及按《蒙医药选编》所载胸部及喉头部位之穴位群,相机施灸。
胃纳里病 初时因无明显症状,故难与其他胃病相鉴别。又因本病发病徐缓,一般不易发觉肿瘤究系何时开始生长。迨体重减轻,面色苍白,身体困乏,食欲不振,尤以厌肉食等现象,系该病早期出现之症状。伴随肿瘤生长之部位不同,其症状亦自各异。贲门及幽门之纳里病症状出现较早。贲门纳里则其吞咽之食物,阻滞在心窝部位而不再下。幽门纳里则出现胃部痞满并有下坠感,嗳腐吞酸,恶心等症状,时而胃胀,呕吐食物之残渣或血。胃体纳里病则因症状不明显,而往往延误就医时间。胃纳里病之大多可从腹壁触摸而得,大都位于腹部,可摸到凹凸不平较硬之物,初则伴随呼吸或体位之变化而移动或推之亦动。久后因与其他器官粘连而固定不动。而贲门纳里病则不易触到。其脉象、舌苔、尿象等基本上与食道纳里病相同。本病迨至晚期,患者之营养陷于极度不良,显著贫血,皮肉枯萎苍白,元气极度虚弱。上述二症,如果合并赫依,则将同时出现睡眠不安,心神不宁,全身各部游走性刺痛等赫依合并症状。如果合并热邪,则伴有头痛,胃部烧热感,口干等症状。合并寒凉,则饮食起居皆不耐寒,病势愈益加重,鼻涕、口涎及吐物均呈胶粘而多。情志方面则有羞怯表现,企图隐瞒自己正在加重的病情。治疗本病宜在调补胃火,祛除巴达干的前提下,根据病情对症治疗。 方药:以寒水石灰剂为主,𠯫勒图呼和剂引用蜜水送服。如病者元气尚佳,可选《巴达干病》方中之催吐剂,结合病势轻重及元气强弱调治之。前述二症,如果合并赫依,可取沉香六味汤煎服。亦可系用火灸,灸其巴达干总穴、胃前九穴、脊椎第十二节等穴位。饮食起居方面之护理,与巴达干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