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纳·赛音朝克图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纳·赛音朝克图1914—1973蒙古族,内蒙古察哈尔盟正蓝旗(今锡林郭勒盟)人 纳·赛音朝克图
纳·赛音朝克图
纳·赛音朝克图 纳·赛音朝克图1914—1973诗人。蒙古族。原名赛春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1937年赴日本,入东洋大学师范系学习。1939年开始用蒙语写诗。早期诗作《压在毡笆下的小草》《窗口》《知己的心》和日记《沙原,我的故乡》等,显示了他对幸福前景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吃人的旧制度的诅咒和憎恨。诗的感情真挚,语言淳美简练。1942年回国。1945年内蒙古解放后任察哈尔盟副盟长。后在《内蒙古日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协理事、《诗刊》编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内蒙古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笛声和喷泉》《狂欢之歌》,散文集《沙漠故乡》,中篇小说《春天的太阳升自北京》。 ☚ 韩北屏 赵清阁 ☛ 纳·赛音朝克图 纳·赛音朝克图1914.2.23—1973.5.13原名赛春嘎。内蒙古察哈尔(今锡林郭勒)人。蒙古族。生于牧民家庭。幼爱文学。1937年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东京东洋大学师范系学习。1938年开始用蒙文创作诗歌,曾写出《拣牛粪的姑娘》、《压在篱笆下的嫩苗》、《窗口》等诗,表达了追求光明和诅咒黑暗的真挚感情。1942年回国任小学教员,继续诗歌创作。先后出版诗集《心之友》、《我们前进的杵臼之声》,散文集《沙漠的故乡》、《蒙古民族的兴盛之呼声》,译著《智慧的光芒》等。1945年后任察哈尔盟副盟长。同年9月赴蒙古乌兰巴托苏赫巴托高级党校学习。其间写出《乌兰巴托颂》、《曙光》、《两个挤奶员》等诗,并在蒙古出版诗集《乌兰巴托》和《我们的雄壮呼声》。1947年冬回国,在内蒙古日报社工作。先后写出《沙原,我的故乡》、《纪念人民英雄陶高的功绩》等诗。他的诗歌充满革命激情,寓意深刻,语言凝练,在蒙古族人民中较有影响。他是内蒙古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建国后曾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后任中国作协理事、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协内蒙古分会主席等职。出版过诗集《我们的雄壮呼声》(1955年)、《幸福和友谊》(1956年)、《狂欢之歌》(1960年)、《金桥》、《正蓝旗组诗》、《笛声和喷泉》、《红色的瀑布》等多种。 ☚ 邵冠祥 八 画 ☛ 纳·赛音朝克图 现代诗人。蒙古族。原名赛春嘎,内蒙古察哈尔盟人。解放前曾出版诗集《心之友》等多种。建国后著有《金桥》等诗集和长诗《狂欢之歌》。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成《纳·赛音朝克图诗选》出版。 纳·赛音朝克图1914—1973现代蒙古族诗人。原名赛春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出生于牧民家庭,自幼喜爱文艺。中学毕业后,去日本东洋大学留学。1942年毕业归国任教。1945年去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作协理事、《诗刊》编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内蒙古分会主席等职。其深受本民族文学传统的熏陶和欧美古典诗人及日本进步作家的影响,早年诗作表现出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迷惘、徘徊的情绪。建国后,他满怀激情地歌颂新时代,新的生活。其诗作继承了蒙古族古典诗词和民歌凝炼、整齐,音乐性强、对仗工整等特点。主要作品有:诗集《幸福和友谊》(1956年)诗集《金桥》、《我们雄壮的歌声》、《正蓝旗组诗》;长诗《狂欢之夜》,中篇小说《阿茹鲁高娃》;散文集《蒙古艺术团随行散记》;叙事长诗《南迪尔和孙布尔》 等多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