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纪实小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纪实小说 纪实小说又名实事小说、事实小说。“五四”时期,在《新生活》、《民国日报》、《晨报》等报刊上,刊载了以纪实小说为名目的短篇小说,如雪苑的《湘祸》、冰心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樊树芬的《一个可怜的女儿》、孤愤的《新旧家庭》等。1924年,又有张健庵的中篇纪实小说《匪窟生活》闻世。陈衡哲后来认为,她写于1917年的《一日》,也是一篇纪实小说。纪实小说的出现,明显打上了“五四”时代的印痕。文学革命运动催促作家贴近生活,文艺贴近现实。一些引起人们广泛注目的社会问题:军阀混战,妇女婚姻不自由,青年个性受压抑,新旧家庭的必然冲突等,都迅速地由纪实小说予以揭示和反映。它以强烈的真实性、时代感为特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作为初创期小说的一种样式,大部分纪实小说的艺术技巧尚属幼稚,立意也较浅。作家一般还不善于挖掘出纷繁的社会现象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有的作品类似通讯报导,缺乏艺术加工,人物形象不够典型,情节结构过于松散。 ☚ 书信体小说 实事小说 ☛ 纪实小说jìshí xiǎoshuō采用文学的手法反映现实中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例如:“纪实小说,有的以人物为主,有的以事件为主,重视题材的社会意义和艺术的感染力。”(《辽宁青年》1988.22.32页)“纪实小说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新型文体,由于这种文体描写的是人们关心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因而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文汇报》1988.2.23)“作家刘真因发表纪实小说《好一朵蔷薇花——特号产品王发英》,昨天被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法院认定侵害了原告王发英的名誉权。”(《文汇报》1988.10.29) 纪实小说 纪实小说即“报告小说”。详见该条。 ☚ 报告小说 散文诗 ☛ 纪实小说 纪实小说纪实小说,也称为报告小说、报告体小说、新闻小说、新新闻体小说。它在西方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中国出现则是80年代中期的事情。纪实小说是介于报告文学(纯纪实)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具有自己的特点。在选材上,纪实小说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大意义的、能够牵动人们视听的爆炸性新闻为题材;在叙事上,它实录生活内容,同时又允许适当的虚构,增强作品的故事性与可读性;在表现手法上,它尽可能地容纳细节描写,充分运用小说化的手段调动感情,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纪实小说以纪实性缩短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也缩短了它与读者的距离,读来亲切实在。但是,在纪实小说中,作家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意念融汇在平实的叙事中,或作一定的分析评价,或流露个人感情色彩。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纪实小说是刘亚洲的《女人的名字是弱者吗?》和《黄植诚少校》、《海水下面是泥土——李大维讲的故事》。到1985年,刘心武、张辛欣等人推出了他们自己的作品,如《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北京人》、《寻找合适去死的剧中人》。还有《京华闻风录》、《路易斯女士在中国的奇闻异历》、《信从彼岸来》等。到1988年,纪实小说热持续上升,出现了《血色黄昏》等轰动一时的作品。进入90年代,以海外中国人求学、谋生生活为题材的纪实小说引起国内读者关注,《北京人在纽约》、《我的财富在澳洲》、《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 新时期历史小说 台湾女性文学 ☛ 纪实小说 纪实小说见“报告小说”条。 ☚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正面典型 ☛ 纪实小说realistic nove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