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红巾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红巾军

 元末农民利用白莲教组成的起义军,以红巾包头和红旗为号,故名。又因起义军信奉白莲教,烧香拜佛,所以又称香军。起于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颍州首义,后势力迅速发展。主要有下列四支:(1)刘福通部,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势力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东北各地。(2)郭子兴部,在江淮地区发展。子兴死后,所部主要由朱元璋统率。至正十五年(1355)夏攻克集庆(治今江苏南京)后,元璋所部已改用黄旗,但在林儿被溺死前,名义上建制未变。(3)徐寿辉部,长江中上游发展。陈友谅和明玉珍原为其部下。(4)王权和孟海马部,在襄阳起义,王权向北发展,称北锁红军;孟海马向南发展,称南锁红军。

红巾军

元末农民起义军。因以红巾包头,故名,又称红巾。又因军中信奉弥勒佛,常烧香聚众,又有香军之称。主要有以下四支:(1)刘福通部,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势力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东北各地。(2)郭子兴部,主要活动在江淮地区,郭子兴死后,所部由朱元璋统领。(3)徐寿辉部,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4)王权和孟海马部,此部后来分为北锁红军和南锁红军。

红巾军

❶指南宋初年抗金义军。南宋初太行山南段泽、潞 一带以及后来河北、淮北地区义军都以红巾为标志,故红巾军成为当时民间抗金义军的通称。
❷元末农民利用白莲教组成的起义军。因义军以红巾包头和红旗为号,故名。当时也称红军或香军。起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首为韩山童、刘福通等发动,以后全国响应。主要发展为以下四部:1.刘福通部。起义于颖州(今安徽阜阳),后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势力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东北各地。2.郭子兴部。起义于濠州(今安徽凤阳),活动于江淮地区。子兴死后,所部主要由朱元璋统率。3.徐寿辉部。起义于蕲州(今湖北蕲春),转战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以彭莹玉(俗名彭和尚)为军师。徐寿辉称帝,以后为其部下陈友谅取而代之,另一部下明玉珍也分建政权。4.王权(布王三)和孟海马部。在襄阳起义。以后王权向北发展,称北锁红军。孟海马向南发展,称南锁红军。

红巾军

❶南宋初,北方民间抗金武装。因以红巾作标志而得名。建炎元年(1127年)在太行山南段泽、潞一带即有红巾军抗金活动,屡败金军,曾一度攻击金军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的大寨。后来其他地区也有以红巾标志的起义军,红巾军遂成为当时民间义军的通称。
❷元末农民起义军。因以红巾包头,故名,又称红巾。因军中信奉弥勒佛,常烧香聚众,又有香军之称。主要有以下四支: (1)刘福通部,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势力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东北各地。(2)郭子兴部,主要活动在江淮地区,郭子兴死后,所部由朱元璋统领。(3)徐寿辉部,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4)王权和孟海马部,此部后来分为北锁红军和南锁红军。

红巾军hong jin jun

【历史】❶Red Turbans,anti-Jin armed forces of the people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❷Red Turbans,peasant rebel army towards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红巾军

❶南宋初北方抗金义军。建炎元年(1127),河东各地抗金义军异常活跃,其中最著名者为泽、潞地区的红巾军。以头蒙红布而得名。粘罕(完颜宗翰)屠戮河东时,遭到红巾军的坚决抗击,几乎被生擒。
❷元末农民利用白莲教组成的起义军。因以红巾裹头和以红旗为号而得名;亦称香军,因以烧香拜弥勒佛而称之。元末,白莲教以“明王出世”、 “弥勒佛降生”为号召,至正十一年(1351)组织农民起义。主要有四支:(1)刘福通部:拥立韩山童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小明王是各支红巾军的名义领袖。该部起义最早,开始时势力最强,活动范围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东北各地。 (2)郭子兴部:主要活动于江淮地区。郭子兴死后,其部由朱元璋统率,使用龙凤年号,在韩林儿被他害死以前,名义上奉林儿为领袖。后吞并各部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3)徐寿辉部:主要活动于长江中上游,起义后即自产国号、年号。陈友谅、明玉珍原为其部下,徐寿辉死后,也各自称帝, 另立国号、年号,均为朱元璋所击败。 (4)布王三(王权)、孟海马部,起义于襄阳,主要活动于豫西南、鄂西北一带。分两支:布王三一支称北琐红军,孟海马一支称南琐红军。红巾军各支实际上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攻杀。十余年中,消灭了大量的各族地主武装,沉重地打击了元朝势力,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