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紫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紫菀zǐwǎn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粗壮,须根簇生,叶长椭圆形。根可以做药材。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紫菀 紫菀 zǐwǎn 亦稱“青苑”、“紫蒨”、“返魂草”、“夜牽牛”。菊科植物紫菀的乾燥根及根莖。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圓形疙𤺥頭狀,淡灰黄色。疙𤺥頭下細根簇生,多成辮狀,紫紅色或灰紅色,質柔韌,斷面灰白色帶紫邊。主治風寒咳嗽氣喘,吐血,咳血,喉痹。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中經·紫菀》:“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瘻蹷,安五臟。”三國魏·吳普《吳普本草·草木類·紫菀》:“一名青苑。”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中品·紫菀》:“一名紫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紫菀》:“〔釋名〕返魂草,夜牽牛。”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紫菀 紫菀 zǐwǎn 亦稱“萬金茸”、“青菀”、“紫蒨”、“返魂草”、“夜牽牛”、“肺天”、“仙菜”。菊科,多年生草本。其根色紫而柔宛,故稱。鬚根簇生,莖直立粗狀,具疏粗毛。基叢生葉,形大,長橢圓形,莖互生葉狹小,上部葉線形。花生莖頂,頭狀排列,中央管狀花黄色,邊緣舌狀花藍紫色。瘦果倒卵狀,紫褐色。根入藥。分佈我國東北、冀、魯、蘇、皖等省。宋·陶穀《清異録·藥譜》:“萬金茸、紫菀。”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紫菀》:“〔釋名〕青菀、紫蒨、返魂草、夜牽牛。”〔集解〕引汪穎曰:“紫菀連根葉採之,醋浸,入少鹽收藏,作菜辛香,號名仙菜。”《事物異名録》卷三十九:“《清異録》: 紫菀爲肺天。” 紫菀【同义】总目录 紫菀返魂草 紫菀radix asteris化痰降气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蕃牧纂验方》。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 的根及根茎。春、秋均可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洗净,将须根编成小辫,稍闷润,切成小段晒干。生用或蜜炙用。主产河北、安徽等地。苦温。入肺经。功能温肺下气, 化痰止咳。主治: ❶风寒咳嗽, 与桔梗、荆芥、百部、白前、甘草、陈皮配伍,如止嗽散。 紫菀药名。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小辫儿、夹板菜、驴耳朵菜。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tataricus L.f. 的根及根茎。主产河北、安徽等地。苦,温。入肺经。温肺下气,化痰止咳。治咳嗽气喘,咯痰不爽,肺虚劳嗽,咳血,喉痹,小便不利。煎服: 4.5~9g。本品含表无羁萜醇、无羁萜、紫菀酮、紫菀皂苷、皂苷 (苷元为常春藤皂苷元)、槲皮素及挥发油,油中含毛叶醇及其乙酸酯、茴香醚等。煎剂对小鼠、兔有祛痰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变形、伤寒、副伤寒、大肠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在鸡胚尿囊中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表无羁萜醇对艾氏腹水癌有抗癌作用。 紫菀Tatarian asterAster tataricus L.f.,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生于低山阴坡湿地、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地区;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也有分布。茎直立,粗壮。基生叶丛出,花时枯死。茎生叶互生,披针形或线形。头状花序密集于茎顶,排列成复伞房状;缘花舌状,花冠蓝紫色;盘花管状,花冠黄色。瘦果扁平,冠毛污白色或带红色。花果期8~9月。分根或用种子繁殖。根入药,性微温、味苦,具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慢性气管炎。根含皂苷,植株含紫菀皂苷、紫菀酮、槲皮素、挥发油等。 紫菀zǐ yuán《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紫菀(54)。药名。 紫菀zǐwǎn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 的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安徽等地。辛, 苦, 温。入肺经。润肺化痰止咳。治咳嗽气喘,咯痰不爽。煎服: 5 ~ 9 克。本品含表无羁萜醇、无羁萜、紫菀酮、紫菀皂苷、槲皮素以及挥发油。煎剂对小鼠、兔有祛痰止咳作用, 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流感病毒亦有明显抑制作用。表无羁萜醇对艾氏腹水癌有抗癌作用。 紫菀 紫菀 紫菀紫菀,又名青菀、小辫、夜牵牛、返魂草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根及根茎。秋季地上叶全部枯萎或翌年春季发芽前采收,挖出根和根茎,除去茎叶及泥土,稍晾一、二日后,将根编成辫状,干燥。 ☚ 款冬花 鼠曲草 ☛ 紫菀 紫菀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切段。生用或蜜炙用。 ☚ 五味子 桑白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