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紫花苜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紫花苜蓿alfalfa中国夏季主要牧草蜜源植物。学名Medicago sativa L.。别名紫苜蓿、苜蓿、路荪。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00厘米。羽状三出复叶互生,小叶圆状倒卵形或狭倒卵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冠紫色或蓝紫色。蜜腺位于花冠内子房基部。荚果螺旋形;种子小,肾形,黄褐色。 紫花苜蓿alfalfa学名Medicago sativa L.。豆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图)。又名苜蓿、紫苜蓿、牧蓿、路荪。是世界上古老而重要的牧草,也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牧草和绿肥。
紫花苜蓿(以下简称苜蓿)原产于中亚细亚高原干燥地区。栽培最早的国家是古代的波斯(今伊朗境内)。中国苜蓿是公元前199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现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淮河以北也有零星种植。 成分 苜蓿一年能刈割多次,鲜草产量高。一年可刈割鲜草 37.5 吨/公顷以上。茎叶中氮(N)、磷(P)、钾(K)养分含量高。氮素含量随生育期而下降。盛花期干草中氮、磷、钾含量分别约为2.32%、0.78%和 1.31%。干草中粗蛋白含量为16%~21%,粗脂肪为3.3%~3.7%,无氮浸出物为29.3%~31.5%,粗纤维为24.0%~28.4%,粗灰分为6.8%~7.4%。蛋白质和可消化蛋白质含量比麦麸、米糠等精料还高。鲜茎叶中尚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K。 栽培技术 紫花苜蓿性喜温暖半干旱气候,耐旱、耐瘠、耐寒、耐盐碱和耐风砂,但不耐渍。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对其生长不利。适宜种植在pH值5.6~8.0,盐分<0.3%的石灰性砂质土壤上。 紫花苜蓿第一年生长很慢,怕强光照,易受杂草抑制,第二年后生长加快,二三年是盛长期,栽培六年以后,鲜草产量逐渐降低。其种植方式有单作、间作或与其它牧草或绿肥混播。 栽培要点如下:❶播种。紫花苜蓿种子硬籽率高,播种前要进行擦种或50~60℃的温水浸种。中国西北地区春播适宜期为4月下旬到5月上旬,夏播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东北地区播期为4月上旬到7月中旬。淮河流域以9月上旬为宜。播种方式有撒播、条播、点播。播种量因播种方法而异。撒播用种量15~875千克/公顷,条播11.25~15.0千克/公顷,点播3.75千克/公顷。混播的播种量除按豆科和禾本科作物单播量的各1/2外,应再各自增加10%~25%的附加量。播种后立即镇压。 ❷施肥。苜蓿单位面积产量高,刈割次数多,带走的氮、磷、钾较多,为了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施好底肥和返青肥。每次刈割后应适当施肥,重点施用磷肥,每公顷施用过磷酸钙约15~20千克。在土壤钾素供应不足的地方应补施钾肥。 ❸灌溉。紫花苜蓿需水量大,在干旱地区灌溉可以提高鲜草产量3~4倍。牧草质量亦有很大提高。内陆干旱地区,冬前灌一次防冻水,蓄墒防冻。每次刈割后立即灌水,可促进营养体迅速生长。 ❹刈割。生长第二年起开始刈割,每年割草2~4次。初花期刈割产量和茎叶质量最好。最后一次刈割期必须保证冬前可生长10厘米高度为宜,正确留茬的高度应在根颈的冠部以上。一般可刈割6~7年。 ❺留种。紫花苜蓿不宜两年连续收获种子,以盛产年留种为宜。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方法及放养蜜蜂可提高授粉率。当种荚70%~80%变褐黑色时及时收获。 利用 紫花苜蓿根系发达,能吸收和富集土壤深层养分。根瘤固氮效率高,对增加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根系在土层内纵横穿插,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增强土层蓄水保墒能力。二年生苜蓿返青后覆盖度高,可拦阻径流,防止冲刷,减少水土流失。紫花苜蓿直接作肥料,每公顷施用量7500~11 250千克。用作饲料,是青贮饲料中最有价值的牧草。 紫花苜蓿lucerne,alfalfaMedicago sativa L.,又称苜蓿或牧蓿。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绿肥与饲料作物。原产中亚细亚、伊朗一带。公元前126年由张骞引入中国,现北方各省区普遍栽培。根系强大,主根入土10 m以下。茎圆或棱形,分枝多。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顶有锯齿。花为蝶形,紫或深紫色。荚果螺旋形,内含种子2~8粒,千粒重1.5~2 g。喜温暖的半干旱气候,耐旱、耐寒性强,成株在-30℃的低温条件下也能安全越冬。不耐渍。宜在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钙质土壤上生长。播种后二三年达到生长高峰,寿命可维持10~20年甚至40年。鲜草含N 0.56%、P2O5 0.18%,K2O 0.31%;粗蛋白质3.9%,粗脂肪0.8%。因其草质优良、营养丰富,被誉为“牧草之王”。作为绿肥改土培肥效果亦好。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zihuɑmuxu牧草品种之一。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收割3次~4次,产青草2500公斤~5000公斤,含蛋白质225公斤~450公斤,相当于0.33公顷~0.67公顷玉米籽实的蛋白质含量。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有“牧草之王”之称。 ☚ 暂住人口管理 嵯峨山 ☛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又名苜宿、牧蓿、路荪(俄文、法文译音)。因其开紫花又称“紫花苜蓿”。原产于古代的米甸国,即波斯境内,今日的伊朗。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至大宛国(清代为浩罕国,在土库曼及乌兹别克两国境内),带回苜蓿。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的豆科植物,叶、秆生长旺盛,根多而长,在干燥土松的地方,能长3米多长,适应性强,具有保蓄水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一般新鲜苜蓿含氮0.56%,磷0.18%, 钾 0.31%, 水分80.5%; 干苜蓿含氮2.32%, 磷0.78%, 钾1.31%, 水分16.5%, 肥效很高,而且根上有根瘤菌,种过苜蓿的地,土壤非常肥沃, 一般增产20~60%, 高的可达一倍以上。自西汉以来, 紫花苜蓿就以其饲料价值和培肥改土效应而介入甘肃农田,形成与粮、油、棉等作物轮作的草田轮作制度。这一制度在甘肃始于陇东、陇南地区。今全省各地均种植有苜蓿,陇东、陇南、中部塬区和山区种植最多。全省苜蓿留存面积,1952~1985年间,最低的是1952年为133万亩,最多的是1957年为324万亩, 其余年份在135~281万亩之间起伏。 ☚ 绿肥 草木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