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紙紙(纸)Zhǐ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沈阳、山西之太原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紙“纸”的繁体字。 上一条: 纸 下一条: 帋 ![]() ![]() ![]()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文化、生活部 > 書寫、印刷用具 > 紙 紙 zhǐ 書寫、繪畫、印刷等所用之工具。本指書寫所用之縑帛,西漢時始以麻類纖維造紙,1957年於西安漢武帝時墓穴出土之“灞橋紙”可證。至東漢,蔡倫改革造紙術,始以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等爲原料。晉代,江浙地區始以藤造紙。唐末,竹紙出現。明、清時,草類纖維亦用以造紙。魏晉南北朝時,已發明了施膠技術、表面塗布技術及入潢技術。唐、宋時裝飾技術始得到廣泛運用,至明、清時,手工造紙技術已臻完善。《後漢書·宦者列傳·蔡倫》:“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爲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爲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古代名物 > 文具類 > 紙部 > 正名 > 紙 紙 zhǐ 用於書寫、繪畫、印刷和其他雜用的薄片狀纖維製品。其本義爲表面平滑。《釋名·釋書契》:“紙,砥也,謂平滑如砥石也。”後指在水中打擊棉絮時薦存在竹席上的片狀絲渣。《說文·糸部》:“紙,絮一𥮒也。從系,氏声。”段玉裁注:“𥮒,敝絮,簀也。”又“敝,于水中擊絮也。”由此又轉而指可以書寫繪畫的縑帛。《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植物纖維紙發明以後,又别造“帋”字,“紙”與“帋”二字行至宋,“紙”代“帋”成爲植物纖維紙的通稱。 紙紙製法 “簾入料蕩”見《天工開物》 异體字為 “帋”。主要書寫材料。在紙未發明以前,世人以略經加工之自然材料書寫,貴而重,不便于人。原始人劃壁作紋,古拙粗獷。開創文字後,世行以石作碑,鎸刻頌德之文。殷商刻字于龜甲、獸骨,或鏤鑄于銅器。迨東周,始以縑絹、竹簡、木牘作書,時有“竹帛”之目。“帛”者,縑絹也。後用竹帛指書册、史乘。迄漢,有以原絮製紙者,廉而輕薄,頗便揮灑,誠書寫材料之一大進步矣!絮自繭抽出,屬糸類。起初,揭絮為糊狀,繼鋪成薄片,乾即可書,仍稱為絮,而形態既變。爾後,製造術益進步,其形、質已類似今紙。自發明搗布而成之紙後,别造 “帋”字,從巾,諸氏切。 [紙之起源] 紙之起源有西漢、東漢兩說。持西漢說者不多,而東漢說亦無確據。《後漢書》曰:“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 ‘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蔡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 (105) 奏上之,帝 (劉肇) 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 ‘蔡侯紙’。”但今人考謂,蔡倫以前已有紙行世,乃經蔡氏改良,而奠今紙之基礎。 [紙之種類] 紙之種類殊多。依製者命名則有: 蔡侯紙、子邑紙、談箋、澄心堂紙、謝公箋、薛濤箋等;依産地命者則有: 宣紙、蜀紙、剡藤紙、廣都紙等,大别為 “南紙”、“北紙”; 依材料命名則有: 竹紙、苔紙、剡藤紙、蠶繭紙、桑皮紙、密香紙、毛邊紙;依用途命名則有:藏經紙、宣紙等; 就加工手段而言,大别為 “生紙”與“熟紙”,名品有: 姑蘇紙、硬黄紙、匱紙、羅紋箋、百韵箋、雨雪箋、五色花箋等。日本加工紙較鮮。→見【生熟紙】 紙 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