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亦称 “系统学派”。20世纪60年代前后盛行于西方。该学派是运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来分析和研究经济组织及经济管理的一种管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弗莱蒙特·卡斯特、詹姆斯·罗茨韦克、理查德·约翰逊等。代表作为卡斯特和罗茨韦克1970年出版的 《组织与管理——从系统出发的研究》 一书。系统理论学派以一般系统理论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三者的关系,分析了组织和管理的系统模型,以及系统管理中的各项管理职能。系统学说把系统扩大到整个社会,第一次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物质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几方面要素组成的 “协作系统”,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这几方面要素的协调”。 其基本理论有: (1) 经济组织是一个系统,它由人、物、信息等要素构成。管理者的目的是要力求保持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平衡稳定,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既有组织的目标,又有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 (2) 经济组织是一个人造开放系统。它是存在于更大系统中的分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看来,同其组成部分和子系统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各个要素的总和。管理者在实现其目标时,应特别注意其间的内在联系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化情况。应时时与其它有关系进行信息、人才、技术、资金、产品等能量的交换。 (3) 经济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劳动力、各种物资和各类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盈利或亏损。管理者为求得尽可能多的利益,必须注意投入与产出的特点和比例。 (4) 企业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组织变革,以求得最优的效益。 该学派的系统方法为: 按照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它把研究对象看作为一个系统,试图从系统观点出发,探讨系统内的整体与部分 (或要素) 间、整体与外部环境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最优的研究管理。其步骤有: 问题阐述; 目标确定; 信息汇集; 建立模型; 系统分析; 最优化; 决策; 实施。 具体系统控制步骤有: ❶提出问题——找出企业组织系统中存在所应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统一认识、估定范围、划定界限; ❷系统分析,包括: 问题结构、定量化、模型化、确定计划、逻辑试验、评估、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时分析。 ❸系统设计,即指在管理组织系统中建立起决策实施体制,包括结构设计、运行设计、投入——产出设计等。 ❹系统管理,即企业管理系统的实现、维持和改善,包括: 实施计划、安全计划、修改协议、变更设计等。该学派以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的理论,对于提高企业的效率有很大帮助。 ☚ 行为科学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亦称系统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等人。该学派认为,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功效,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他们从系统的角度,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各项管理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网络。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管理思想是:(1)综合观点。他们认为,企业是由人、物、信息三者组成的综合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管理人员要力求保持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和一定的连续性,以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的目标。(2)开放观点。他们认为,不能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把它看成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开放系统。企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也取决于诸如市场、资源、法律、社会技术水平等外部条件。(3)投入产出观点。他们认为,要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和盈利。(4)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组成形式的变革。如运用系统理论组成的矩阵组织形式等。 系统管理学派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考虑问题和按顺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许多管理科学理论,如控制论、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现代化管理 价值工程 ☛ 系统管理学派运用系统理论研究企业管理的学派。该学派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卡斯特(Kast,Fremont E.)和罗森茨韦克(Rosenzweig,James E.)。他们认为,用系统的方法管理企业,能产生有效的管理,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目标的实现。他们以一般系统论为依据,全面阐述了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三者的关系,分析了组织和管理的系统模型以及系统管理中的各项管理职能。根据他们的定义,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存的部分所组成的、能与其环境划分明确界限的、有组织的整个单位。系统管理由六个要素构成:人、物资、设备、资金、任务和信息。六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按性能结合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系统管理的特点是重视目标、重视整个系统、重视责任、重视人。企业的系统管理按结构划分,可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静态结构由生产职能分系统、销售职能分系统、财务职能分系统、人事职能分系统,以及高、中、低管理阶层组成。动态结构从系统功能出发来研究随时间变化的企业基本活动。该活动分为计划、执行和控制三个阶段。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System Management School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个管理理论学派。当时系统理论的发展使得许多学者强调在管理中运用系统的方法。系统管理学派的理论基础是一般系统理论。伯塔朗菲、威纳、博尔丁等人都对一般系统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就形成了系统管理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理查德·约翰逊、费里蒙特·卡斯特、詹姆斯·罗森茨韦克、米勒、梅萨罗维奇等。其中,约翰逊、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三人于1963年出版的《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从系统概念出发,建立了企业管理的系统模式,成为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作。系统管理学派以一般系统理论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组织和管理的系统模型以及系统管理中的各项管理职能。其内容如下: 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三者间的关系 系统观点就是用一般系统理论来考察工商企业及其管理,其要点是:(1)整体即整个系统是主要的,其各个部分是次要的;(2)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3)系统各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部分以整个系统的目标为核心而发挥作用;(4)整体通过新陈代谢而使自己不断更新,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而其组成部分则不断改变,这个过程不断继续下去。从以上观点出发,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的思维推理和科学的分析计算方法,在确定或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加以分析比较,进而选出一种最优的方案。系统分析的基本准则是:以系统目的为核心、从系统整体利益出发、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是:确定目标、收集资料、建立分析模型、分析对比各种方案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系统管理就是将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应用于组织的管理。系统管理的特点是:以目标为核心、以整体为核心、以责任为核心。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是:建一个系统性的决策、设计一个系统结构、系统的运转和控制、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的效果。 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三者的关系是:(1)系统观点是观念性的,系统分析是工具性的,而系统管理是应用性的、实践性的。系统管理是对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的应用。(2)系统观点的任务是将组织同环境结合起来,系统分析的任务是解决有效利用资源的问题,而系统管理的任务是协调组织内部各项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是为系统管理服务的。 组织的系统模型 组织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开放式社会技术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环境系统接受能源、信息和材料的投入,在组织内部进行加工,然后又向环境系统输出其产出。 组织是由目标和价值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结构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等五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 管理的系统模型 管理的系统模型是:总经理下设计划委员会,就本企业的经营作出决策。计划委员会下设资源分配部门和系统经营部门。计划委员会作出决策后,由资源分配部门提供所需的人力、机器设备、技术等,系统经营部门负责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系统管理中的管理职能 按照系统观点,应用系统方法来进行管理,其职能主要是:(1)计划。计划分为三级,即计划委员会的计划、资源分配部门和系统经营部门的计划、具体项目的执行计划。(2)组织。强调把所有的活动联接起来为完成组织的总目标服务,同时也承认高效率的子系统的重要性。(3)控制。在系统管理中,控制是用来在经营中获得更大的灵活性。每一具体项目在条件改变时,应该能够重新分配资源。 系统管理理论中的许多内容,有助于自动化、控制论、管理信息系统、权变理论等的发展。系统管理学派同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有密切的关系,但又各有特点。巴纳德创立的社会系统学派是最早试图用系统观点来研究管理问题的。但他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内部而不在企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西蒙等人创立的决策理论学派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开放的、有机的系统,这一点与系统管理学派是相同的,但决策理论学派研究的重点在企业的决策行为方面,而系统管理学派的研究重点在于,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系统分析,建立企业系统管理的模式。 福莱斯特等人创立的系统动态学(参见“系统动态学”)是对系统管理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把系统管理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用于研究全球性问题。 ☚ 职能原理 反馈 ☛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Systematic School本世纪60年代前后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潮。该学派将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信息论等应用于工商企业等组织的管理,并且吸收了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和决策理论学派的某些理论,把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研究,强调系统的观念、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管理,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提供了崭新的观念和方法。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A.Johnson)、弗莱蒙特·卡斯特(Fremont E.Kast)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James E.Rosenzwig)、米勒(J.G.Miller)等学者。 一般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譬如国家或者企业)倘若是封闭式的,则必然会发生熵增现象(即令系统溃烂或混乱直至衰亡的一种趋向),因而不能适应环境;倘若为开放式的,则可避熵增。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企业应是一个开放式的有机系统,即是一个将投入的资源(指信息、人才、资金等等)经过加工转换,变成产出的有机系统。它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周围环境(指顾客、供应商、政府、工会组织、社区等等)不断地交换信息、物质与能量。为此,就要建立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以便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节自身的行为,动态地适应环境。其结果如图所示: 
任何一个企业组织,其生存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在时间和比例上保证不间断地投入与产出的资源流。 工商企业等组织系统是一个由若干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要素(或曰子系统)所构成的。卡斯特等学者认为,一个组织的系统模型是由5个子系统组成:目标和价值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和组织结构子系统。子系统的内部及诸子系统之间如何相互助长、产生协同效应乃是系统管理的首要课题。 系统管理学派功勋卓著,为管理学创造了新的观念和方法,即系统的观念和系统分析的方法,使现代管理学的诸学科无不深受影响。而且,系统管理学派还为权变理论学派和系统动态学(SD)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有些西方学者指出,该学派的理论比较抽象、缺乏操作性,因而难以成为具体管理行动的指南。 ☚ 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 00001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