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又称糖皮质类固醇(glu-cocorticosteroid)。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的代表有皮质醇(cortisol)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其作用有: ❶促进蛋白质分解和糖原异生,并阻止组织对糖的利用使血糖增高。促进脂肪分解和释放脂肪酸进入血液。 ❷使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并降低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 ❸由于在结构上与盐皮质激素相似,对水盐代谢也有较弱的影响。 ❹增强机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如饥饿、创伤、感染、缺氧等)。 ❺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抗炎和抗过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可反馈抑制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见“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hormone系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产生的一种激素,因其对糖代谢有较强的作用,故称为糖皮质激素。医用主要为人工合成品。此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和皮质素等。其合成原料主要是胆固醇,合成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只有小部分呈游离状态而具有生物活性。其主要生理作用在于对维持糖代谢正常进行保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使蛋白质合成减少而致蛋白质分解与合成平衡失调,促进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使体内脂肪重新分布而出现向心性肥胖,有轻微的钠、水潴留作用,对血细胞、循环系统、胃肠道、肺、中枢神经系统及应激反应等均有一定作用。临床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此药,其用量、方法及时间必须科学、合理,否则可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简称“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影响糖代谢的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免疫抑制、对代谢、造血系统的影响等作用。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严重感染和炎症、过敏性疾病以及抗休克治疗等。常用短效的有氢化可的松、醋酸可的松;中效的有强的松、强的松龙、去炎松;长效的有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和外用的氟氢可的松、肤轻松。精神病、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和孕妇等禁用。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是有较强的糖代谢和抗炎作用的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等。它们对盐代谢的影响很小。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为维持生命所必需,对蛋白质、糖、脂肪、水、电解质的代谢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均有重要影响。超生理量的糖皮质类固醇可呈抗炎、抗过敏等多种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不足或过多均可引起病态。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异生,主要通过: ❶促进肝外蛋白质分解,抑制周围组织中蛋白质合成,以提供更多的氨基酸至肝内合成糖原; ❷肝内促进糖原异生的酶含量增多, ❸增强胰高糖素和儿茶酚胺对糖原异生的兴奋作用; ❹促进脂肪分解。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的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前一作用要求胰岛素的参与。糖皮质激素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并能减少胰岛素的分泌而增加胰高糖素的释放,使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另一方面则使糖原异生增多,因而当糖皮质激素过多时,血糖升高,糖耐量减退,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过少时则发生低血糖。此外,肾上腺素促进糖原分解的作用也需糖皮质激素参与。 糖皮质激素对脂肪代谢的主要作用是动员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并能增强其他溶脂激素如儿茶酚胺的作用,因脂肪分解酶系的激活必须有糖皮质激素的参与。糖皮质激素可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并使肝中游离脂肪酸向酮体的转变加强,发生酮症的倾向增大。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阻碍脂肪的合成。糖皮质激素一方面促进脂肪动员并阻碍其合成,另一方面使血糖升高,兴奋胰岛素分泌,后者促进脂肪合成,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对上述二激素的反应不同,因而在糖皮质激素过多时,头、面、躯干脂肪增多,而四肢脂肪减少,身体总的脂肪量增多。 糖皮质激素对肝内和肝外组织蛋白质和核酸 (RNA)代谢的作用不同,肝内促进合成,肝外(如肌肉、皮肤、脂肪、淋巴组织等)抑制合成并促进分解,而对脑和心脏则无明显影响。总的说来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导致氮负平衡,长期过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骨质疏松,肌肉消耗,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等。 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和醛固酮相仿,具有潴钠排钾作用,除通过盐皮质激素受体外,还有其他途径,作用部位主要在肾远曲管,但皮质醇保存钠的功能不及醛固酮强大,其潴钠活性仅为醛固酮的约1/1000。皮质醇引起钾耗损除因促进肾远曲管Na+-K+交换外,还由于组织蛋白分解加强,钾从细胞内释出。人工合成的强的松、强的松龙潴钠作用较弱,地塞米松则无潴钠作用,在用这些类固醇治疗时,血钾多可保持正常或仅稍降低。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当糖皮质激素不足时,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机体排泄水负荷的功能减弱,在水摄入过多时,易发生水中毒。因此糖皮质激素在大剂量时可引起水钠潴留,生理剂量时则有排水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使血钙血磷降低,血钙降低的原因为: ❶抑制肠道对钙的重吸收并促进排泄; ❷减少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❸影响钙的分布,使其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血磷降低的原因为肾脏对磷的廓清加强。另一方面,组织分解亢进也可增加钙、磷排泄。 糖皮质激素对体内多种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有影响,它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组织,增加心排出量,可使血容量维持正常,加强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并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因而有维持正常心血管功能和血压的作用。皮质醇过多可降低心肌收缩力,使心肌发生退行性变,并引起高血压;皮质醇过少,可使心排血量和血压降低。糖皮质激素可使胃壁细胞增多、增高,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病人的胃液量、胃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降低,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泻。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使溃疡病的发生率增高,其原因为: ❶胃酸及胃蛋白的酶产生过度; ❷胃粘液的组成发生变化,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减弱; ❸胃粘膜细胞的更新减少; ❹胃粘膜平时无关紧要的小糜烂愈合延迟; ❺对组织胺和迷走神经兴奋的分泌性反应增强。因此对于原来有溃疡病者,用糖皮质激素应慎重。糖皮质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明显影响,除反馈性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RF)-ACTH的释放外,还影响情绪、行为、神经活动及脑生化过程。糖皮质激素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情绪改变甚至精神失常,脑电图也有变化。这可能是由于糖皮质激素过多或缺乏引起脑中ACTH、β-内啡肽等浓度的改变,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糖皮质激素影响中枢神经系功能的生化基础还不清楚,已知它可影响甘油磷酸脱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色氨酸羟化酶,并影响髓鞘形成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长时期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引起精神症状,在用激素前已有过精神障碍者则更易发生。糖皮质激素过多时可影响睡眠,并使食欲亢进,它还可阻断内生性致热原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有非特异性的退热作用。此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并发颅内压增高,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或假性脑肿瘤。糖皮质激素过多可使某些易感者眼压增高,偶尔可引起白内障,屈光改变,眼球活动受限,非特异性角膜炎等病变。对肾脏、糖皮质激素过多可使肾糖阈降低,引起肾性糖尿。糖皮质激素过少,则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下降,肾脏分泌氨的功能减退。糖皮质激素对不同组织的影响各异。糖皮质激素过多可使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受抑制,肥大细胞退化,胶原纤维变成均匀性物质,基质减少,并能促进胶原的分解,还可使淋巴结和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的形成受阻。在血液系统,切除肾上腺可引起正红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皮质醇增多症病人可有红细胞增多。皮质醇使周围血循环中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是由于皮质醇有兴奋骨髓的作用并释放转移至血流中,嗜酸粒细胞降低是因为皮质醇使嗜酸粒细胞致敏,然后被网状内皮系统破坏,此外,皮质醇还可能抑制嗜酸粒细胞从生成贮存部位释出。正常的肌肉活动需要皮质醇,在缺乏此激素时,肌肉迅速消耗,收缩功能减退。过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性肌病,伴肌萎缩、无力、蛋白质含量减少。肌病的发生和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阻碍蛋白质合成,并使钾耗损等因素有关。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明显的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一方面抑制蛋白合成,促进蛋白分解,影响骨基质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促进钙、磷排泄,使骨胳的矿化不足。大量糖皮质激素抑制骨生长,促进骨吸收,使蛋白质、RNA和胶原合成减少,羟脯氨酸排量增加。糖皮质激素过多所致血钙降低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也可能直接增强PTH的释放,PTH增加可拮抗糖皮质激素的降血钙作用。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糖皮质激素的降血钙作用不明显,而其他原因(如结节病)所致高血钙则较易为糖皮质激素所降低,糖皮质激素的这种不同效应可用以鉴别高钙血症是否系由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引起。生理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破骨细胞功能而不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因而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破骨细胞活动增强,使骨吸收增加,血钙升高,但这作用还不致于引起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因体内激素量的多少而异。当机体缺乏糖皮质激素时,免疫功能降低,补充生理剂量的激素可使之恢复正常。在应激状况下,糖皮质激素暂时轻度的增多,可能使免疫功能增强,而长期大量糖皮质激素则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糖皮质激素有抑制免疫,抗炎、抗过敏作用,这些作用对机体的影响有两重性,一方面机体的防御功能被削弱,易于发生感染,另一方面能抑制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对机体有益。 糖皮质激素可作用于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衍变而来,其主要功能为处理抗原和清除炎症区域的组织碎片,糖皮质激素能够减少单核细胞从周围血液进入炎症部位,减弱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固定或摄取能力,以及对结合有抗体的靶细胞的处理能力,降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刺激作用。此外,糖皮质激素还抑制巨噬细胞对组织碎片的摄取及消化,减少溶酶体内酶系及新的抗原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组织损伤及自身免疫反应。 具有免疫活性的小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复合物刺激后转变为免疫母细胞,后者迅速增殖并根据抗原的性质而分化成浆细胞(B细胞)及致敏小淋巴细胞(T细胞),分别发挥体液及细胞免疫作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抑制它们的功能,糖皮质激素可影响T细胞对B细胞的调节功能,使辅助性T细胞减少,B细胞产生抗体(主要是IgG)减少,糖皮质激素使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降低,细胞毒因子的产生减少,并拮抗T细胞产生的移动抑制因子(MIF)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在人体内对白细胞的移动和分布有很大影响,它可使周围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减少75%,其中T细胞的减少超过B细胞,单核细胞减少50/mm3,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也减少,在用药后4~6小时达最低值,48小时后可恢复到原来水平。由于这些细胞可能是从周围血液中转移到脾、骨髓、淋巴结和胸导管等组织器管内而非破坏或崩解,因而停药后可迅速恢复。在糖皮质激素作用下,血液内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在用药后4~6小时达高峰,增多的原因为骨髓里已经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加速释放转移到血循环中,粘附在血管壁上的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及其半寿期延长。但是在应用激素后,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向血管外炎症区域的移游减少,运动能力和吞噬、杀伤作用都减弱。此外,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动物补体系统的几种成分,但对人类补体无明显影响。总的来说,糖皮质激素对细胞免疫的影响要比对体液免疫大,在一般治疗剂量下,抗体的合成不受明显抑制,但大剂量时可加速免疫球蛋白的分解。对白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和移动的影响要比对其功能的影响大。对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影响比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大,尤其是巨噬细胞,数量减少最多。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病人易发生感染,且病情往往严重,可引起死亡。补充生理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可提高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对于其他疾病病人,长期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削弱病人对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感染的抵抗力,容易发生感染,其原因为这类病人原来抵抗力就低,而大剂量激素使机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减弱。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使皮肤粘膜、内脏和其他深部组织感染难以控制和局限化,导致感染扩散或败血症,使原来在表面上已控制的潜伏感染重新活动,如静止的结核病灶重诊活动并扩散蔓延。糖皮质激素还使感染症状受到掩盖,严重感染病人的毒性症状可减轻,甚可无明显主觉症状,高热化为低热或无热,白细胞仅轻度增高,往往造成漏诊,对于上述情况应提高警惕。 一般说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感染不利,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此时必须加强抗菌治疗,并且激素在短期应用后应即迅速减量,停药。下列情况可考虑用激素: ❶严重感染,如重型伤寒; ❷感染性休克,如中毒性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❸减少组织的破坏,减少渗出,防止粘连,如结核性心包炎,脑膜炎; ❹感染性疾病中有过敏因素存在,如急性血吸虫病; ❺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暴发性流脑,以及有(或可能有)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 ❻必须用某种抗生素,但病人对该药过敏; ❼减轻抗菌药物的局部刺激作用和全身反应,例如静脉滴注或鞘内注射二性霉素。 糖皮质激素对内分泌系统最主要的影响是抑制下丘脑-垂体释放ACTH,从而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在停用激素后,肾上腺皮质萎缩的恢复甚缓慢,在停药后数月,甚至一年以上,当发生创伤、感染等严重刺激时,仍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此时需补充激素。糖皮质激素对甲状腺功能有轻度的抑制作用,但临床上并无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肠道内钙的吸收,使血钙降低,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可使血糖升高,引起继发性胰岛素分泌增多,若原来有潜在的胰岛分泌功能不足,则可诱发糖代谢紊乱。糖皮质激素还可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及促性腺激素对性腺的兴奋作用,使性欲减退或丧失,月经紊乱或闭经。 ☚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化学 醛固酮 ☛ 00016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