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机构,裁军一百万
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时提出军队要整顿,要 “消肿”。1978年以后,他又陆续提出了精简军队,改革编制体制。对军队机构要改革其主要思想包括:
❶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要裁够军队员额,走高质适量的道路;
❷向合成化方向发展。合成化程度高低,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根据各战区特点,根据武器装备不断改进的情况,搞合成军,合成师,增强军队在现代化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
❸加快新老更替,老同志要退下来。要早挑接班人,老同志可以有一部分退下来当顾问,军队要建立起一套退休制度,退休年龄要比地方适当早些。
军队由于历史多方的原因,造成机构重叠,人员臃肿,这既不符合现代化国防建设的要求,也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此,他提出裁军100万的战略思想。主要包括:
❶针对长期以来,军队重数量甚于重质量,甚至全民皆兵。军队虽然兵员众多,但并不具有能充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能力和素质,不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必须走精兵之路;
❷中国现在各项工作的中心是进行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投入相当庞大的资金。军费开支在国家的各项开支中并不占有较大比例。有限的军费如果花在人头上,就会影响军队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军队训练水平的提高,就会影响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❸裁军100万并不是放松对战争的警惕性和削弱军队的战斗力,精简的主要是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把省下的经费用于更新装备和提高训练水平;
❹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趁着国际形势的好转,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性的大战是可以避免的这一有利时机,减少军队数量,充实地方的经济建设;
❺裁军100万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十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6页)
❻裁军减员和整编成相结合,加强合成训练,培养现代合成军事人才,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迈进。“减少一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