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的建立和发展
十七、十八世纪时,人们已开始认识精神病不是鬼神所致,当时已建立了一些专门收容精神病人的机构。然现代精神病学的建立,则始于十九世纪。
著名的法国医生皮尼尔(Pinel,P.1745~1826)被认为是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法国大革命后,他在1793年被任命为精神病院院长,在此期间,他下令解除了约束精神病人的锁键,故被称为精神病人的“解放者”。此外,皮尼尔还建立巡视病人和记录病情的制度,并试图分析和归纳精神病的病状,对病人则施以人道主义治疗。他把精神病分为忧郁症(智力功能障碍)、躁狂症(伴有或不伴有谵妄的神经兴奋过度)、痴呆(思维过程的障碍)、白痴(智力及情感的消失)四类。这种分类概括明确。在治疗方面,皮尼尔提出医生要掌握病人的感情,要组织病人参加医院内各项活动。
在十九世纪,现代精神病学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法国。法国精神科医师一向重视病人临床表现之描述,他们还强调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之关系,重视精神病学的司法问题,力图改善精神病院的条件。突出的人物除皮尼尔外,还有他的得意门生埃斯奎罗尔(Esquirol,E.D. 1772~1840)。埃斯奎罗尔在1837年所写的教科书《精神疾病》(Des Maladies Mentales),以叙述清晰见长,并引用了临床的统计数字,故很快就成为一本著名的教科书。他给幻觉和单狂(相当于现在的偏执妄想)下了明确的定义,强调了情绪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在治疗中主张用健康情绪代替病态情绪,强调环境治疗和集体活动。1817年他第一次开设了精神病学讲座,他对于1838年法国通过的有关精神病法案起很大的作用,这个法案对以后其他国家的有关立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埃斯奎罗尔的学生福尔雷特 (Falret,J. P. 1794~1870)在1854年与另一医生贝勒奇(Baillarger,J.G.F.1806~1891)各自首先描述了躁狂和抑郁可在同一病人身上交替出现的现象,奠定了后来克雷佩林(Kraepelin,E. 1856~1926)所描述的躁狂抑郁症的临床基础。
十九世纪中叶,遗传退化学说在法国占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有莫莱(Morel,B. A.1809~1893),莫莱认为精神疾病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退化现象,因而对预后持悲观态度。他首先描述和提出了“早发痴呆”的病例和名称,认为这是一种退化性疾病,这一观点给克雷丕林很大影响。莫莱认为病态人格和犯罪行为是“道德的退化”,精神发育不全是“智能的退化”。遗传退化学说当时在欧洲有很大影响,其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因素、对病因的认识水平等有关,但主要与当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有关。
马格南(Magnan,V.1835~1916)是莫莱学说的追随者,他不但在精神病学领域内发展了遗传退化学说,还试图用这种学说来评价整个民族,在西欧引起很大的反响。
十九世纪下半叶,催眠术开始盛行,法国神经病学家沙可(Charcot,J.M. 1825~1893)对歇斯底里发生了兴趣,研究了歇斯底里与催眠现象的关系,认为两者密切相关。虽然当时就有人指出催眠现象亦可见于正常人,不一定全是病态,但由于沙可的威望,他的观点引起了当时社会的重视,导致许多人对歇斯底里和催眠发生了兴趣,包括弗洛伊德(Freud,S. 1856~1939)在内,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神经症研究的热情。
以后,珍尼特(Janet,P. 1859~1947)、巴彬斯基(Ba-binski,J.1857~1932)等也对歇斯底里做了很多研究工作。珍尼特认为歇斯底里是人格分离造成的,他还首先提出了精神衰弱的概念。巴彬斯基对歇斯底里的鉴别诊断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歇斯底里性瘫痪与器质性瘫痪的鉴别诊断要点。
与精神病的诊断很有关系的智力测验,首先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特(Binet,A.1857~1911)所倡用。
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的精神病学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有许多关于概念的争论,临床上没有突出的建树。这一时期值得提出的人物是海因罗斯(Heinroth,J. C.1773~1843),他强调精神活动的统一性,他还强调心理冲突在精神疾病病因中的作用。他首先提出了psycho-somatic(心身的)一词。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精神病学逐渐兴起,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取代了法国的地位,在当时欧洲起主导作用。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格里辛格(Griesinger,W.1817~1868),他在1845年出版的《精神疾病的病理和治疗》,被认为是当时最具有权威性的精神病学教科书。格里辛格十分强调精神疾病的器质性基础,他的观点在当时欧洲精神病学界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了对器质性精神病的研究。卡尔鲍姆(Kahlbaum,1828~1899)和赫克(Hecker,E. 1843~1909)分别描述了紧张症(1868)和青春期痴呆(1870),成为精神分裂症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德国最杰出的精神病学家是克雷丕林,他的主要贡献是:
❶整理归纳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一个精神疾病的分类系统,以后被许多国家的学者接受,成为现在世界通行的分类基础;
❷提出了“早发痴呆”的较完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布鲁勒尔(Bleuler,E. 1857~1939)提出了“精神分裂症”;
❸提出了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并与早发痴呆进行了区分。克雷丕林是一个杰出的临床学家,非常强调临床观察和随访研究,认为对病因未明的精神病,预后的研究对明确诊断有重大的价值,这一规点目前仍被人们所沿用。
十九世纪精神病学的主要基地虽然是在法国和德国,但其他国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人物,而且各国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
英国的康诺利(Conolly,J. 1794~1866)提出了不约束病人的观点,并在他主管的精神病院里积极付诸实践。虽然对病人完全废除约束在实践中有许多困难和阻力,但后来还是被欧美许多精神病院所接受。英国的图克(Tuke,D. H. 1827~1895)是英国精神病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对精神病院的管理改革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瑞士的布鲁勒尔(Bleuler,E. 1857~1939)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著名精神病学家,他在1911年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病名,取代了克雷丕林的“早发痴呆”,迄今已为世界精神病学界所接受。瑞士出生的梅耶(Meyer,A. 1866~1950)在1892年移居美国后提出了“精神生物学”观点,在本世纪上半叶曾风靡英国,他本人也成为美国精神病学界的领袖人物。
奥地利出生的弗洛伊德(Freud,S.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在本世纪上半叶是美国精神病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对西欧其他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十九世纪俄国精神病学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科萨克夫(Korsakoff,S. S. 1854~1900),他对俄国精神病学曾有很多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萨克夫综合征(遗忘综合征)现仍被各国文献所采用。世界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Павлов,И.П.1849~1936),后期转向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条件反射学说,对精神病学有很大的贡献。
在美国,拉什(Ruch,B.1745~1813)也受到皮尼尔的影响,他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了一套对精神病的看法,于1812年写成了《心灵疾病的医学询问与观察》一书,此书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以前美国唯一的精神病学教科书。拉什在理论上认为精神病是脑的器质性疾病,但在实践上他非常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拉什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他的肖像迄今一直印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会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