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精武体育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精武体育会Jingwu Tiyuhui

清末体育社团。原名“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操会”。1910年由霍元甲创建于上海。1914年由霍的学生陈公哲、卢伟昌、姚蟾伯等扩建并改名为“精武体育会”。提倡德育、智育、体育3育并重,中、西体育兼容。有会旗、会章、会徽、会训。活动内容以武术为主,兼及足球、篮球、乒乓球、体操、举重、骑马、旱冰、射击、拳击、摔跤,以及京剧、音乐、书画、摄影等。曾举办各种训练班,聘请各项目专家以及南北各派武术名家传授技艺;附设体育师范学校;开展武术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武术书刊出版工作。1919年起,先后在绍兴、汉口、广州、佛山、汕头、厦门等地设分会,1920年起在东南亚一带设分会。至1949年国内外分会达40多处。1920年孙中山赠精武会“尚武精神”匾,并为《精武本纪》作序。1956年改为公办。一度中止活动,80年代恢复,并有较大发展。现不仅在东南亚,而且在欧、美许多国家都设有分会。曾出版《精武本纪》、《精武外传》等各类武术书籍数十种,并拍摄武术技术电影,推广武术。是近代中国规模较大并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组织之一。

精武体育会

精武体育会

武术民间社团。原名“精武体操会”。创立于1909年6月,会址在上海市闸北王家栅。初由上海知名人士和爱国人士筹建,聘请北方著名拳师霍元甲主持教习。霍元甲遇害后,由其弟子和志士陈公哲、姚蟾伯、陈铁生等改组,于1915年重建,改名为“精武体育会”。该会广聘名师,增设学科,并设会徽、会旗、制服,编写教材,并出版刊行。孙中山曾给题词“尚武精神”,并得到全国各界响应, 给予资助, 部分省份亦建立了分会。1918年香港成立分会。而后,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地相继成立分会。精武体育会的成立,旨在改变旧中国积弱不振的状态,洗雪“东亚病夫”的耻辱。锻炼人民体质,发扬中华武术,并使体操、游泳、球类等一道传扬。活动内容以武术为主,先后传习潭腿、功力拳、节拳、八卦刀、五虎枪、大成拳、套拳以及各种器械。曾出版武术专著数十种,并拍摄武术技术电影,推广武术。

☚ 上海市国术馆   中华武术会 ☛
精武体育会

精武体育会

是中国群众性武术组织之一。1910年春,西方力士奥皮音在上海表演时宣称要和中国人比武,并于第二天在上海报纸登出。当时有些人决定聘请武术家霍元甲和他的学生刘振声由天津来到上海,约期和奥皮音公开比赛。经双方订出比赛规则后,奥皮音却在比赛之前溜走。霍元甲师徒居住上海,为谋生计,在一些武术爱好者的赞助下,创办精武体操学校,由霍元甲任主任教师。这是上海较早的一所武术学校。霍元甲来到上海不久,因病死在日本医生手中,由刘振声继任教练。
同年,在精武体操学校的基础上,由陈公哲等人组成精武体育会,订有会旗、会服,并以三育(体育、德育、智育)为会旨,以教练民族形式的武术为主要内容,公开吸收会员。该会还成立了女子部组织。
精武体育会的业务是: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南北武术流派,都兼收并蓄,教师中都是南北流派专长者;后来又增添了其它各类体育项目,如摔跤、拳击、球类等。为了扩大影响和便于教学,还编著一些武术书籍,如潭腿、功力拳等。另外,还将武术的各种动作表演拍摄成电影,以资宣传。
1911年秋,在上海举行第一次武术表演,内容有单人拳术和器械,双人徒手和器械对练以及集体表演。表演时穿统一的服装,观众踊跃,影响很大,纷纷要求办分会,派教师教授武术。不久,在浙江绍兴设立第一个分会。后在上海作了几次武术表演,因要求习武者众多,在上海又设立了三个分会。从1919年起,又先后在武汉、广州、汕头、厦门、顺乐、涪陵等城市成立了分会。
1920年起,精武体育会又分别在东南亚诸国设立分会,如新加坡、雪兰峨、吉隆坡、槟榔屿、雅加达、三宝垄、泗水、西贡、森美兰、怡保、金保、马六甲等华侨聚居较多的地方,都先后成立了分会,在吉隆坡还成立了女子精武体育会。这些分会均由国内派出教师前往各地教授武术,并在当地华侨子弟学校担任武术教学工作,对发展东南亚各国的武术活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鉴泉太极拳社   武术古籍 ☛
精武体育会

124 精武体育会

见20122 “武术社团”条。

☚ 中华武士会   中央国术馆 ☛

精武体育会

体育社团。原名“精武体操学校”,霍元甲1909年夏创建于沪,次年扩建并更名。活动以武术为主,辅以其他运动项目。曾聘请南北武术名家授艺。1919年起,先后在绍兴、汉口、广州、佛山、汕头、厦门等地设分会,1920年扩展到东南亚,国内外分会达40多处。1910—1949年出版数十种武术专著,并拍摄技术电影,推广武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