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粮长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粮长制rural officials in charge of pressfor payment of land tax明代实行的随粮定区委派当地富户(后改为贫富朋充)督征赋税的制度。 粮长制grain tax responsibility system明代实行的随粮定区定员督征赋税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为解决元末以来田赋征收的流弊,于洪武四年(1371)九月设立粮长制。每纳粮一万石左右的地方设一粮区。以区内丁粮多者担任正副粮长,以防止吏胥中饱,省去官员督征的劳费。粮长制首先在赋额最高的江浙实行,后渐推广至湖广、江西、福建等地。最初规定粮长的职责是主持田赋的催征、经收和解运等。洪武十八九年间(1385~1386),粮长的职责又增加为: 粮长制 粮长制明洪武四年(1371年)规定:江浙地区每纳粮万石左右为一区,指派土地、税粮最多的大户充任正副粮长各一名(洪武末年改为各二名),征收和解运田粮。后,推广至湖广、江西、福建、直隶等地,粮长还被给予拟定科则、编制图册、呈报灾害、检举逃税、催办粮差等职责。初,粮长一般为终身制,有的还可世袭,是为永充制。粮长可凭借职权欺压乡民,中饱税款,为大户充任的优差。武宗正德(1506~1521年)以后,粮长人数增多,永充制为各粮长轮流充当的轮充制所代替。后又出现“朋充制”,即集一区若干户财力、人力以承担粮长之役。由于人户逃亡、土地兼并、赋役日重,税粮征纳日益困难,粮长不仅受官吏催迫,有时还要代为赔纳,于是粮长变成了一种苦差。一些富户贿通官府,将粮长之役转嫁给中等户乃至贫穷小户,这些人往往因此倾家荡产。清代以至民国仍有变相粮长,然地位已不及明代重要。 ☚ 关禁之设 废除匠籍 ☛ 粮长制明代田赋征收措施。明初田赋一度郡县吏督收。明太祖以郡县吏侵渔百姓为由,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首先在江浙一带推行粮长制。规定:每纳粮一万石或数千石的地方,划为一区,每区设粮长一名。粮长由官府指派区内田地最多者充任。粮长主持区内田粮的征收和解运事宜。后职权又有所扩大,如拟订田赋科则,编制鱼鳞册,申报灾荒蠲免成数,检查逃避赋役人户和劝导农户耕作,按期纳粮当差等。粮长征收之制,属于民收民解,为政府委托代办性质。比之胥吏直接向民户征收时的盘剥侵渔,于国于民较为有利。但粮长充任既久,“营私有余,输官不足,稽其递年税粮,宗者无几” ( 《明宣宗实录》),使粮长制渐废。 粮长制明洪武四年(1371)太祖命户部建立的负责征收和解运税粮的制度。规定:凡纳粮万石为一粮区,设粮长一名,由该区纳粮最多之大户充任,其任务是征收和解运本区税粮。洪武时,粮长解运税粮至京,太祖面加“训谕”,应答得体,便被提为达官显宦。粮长遂成为富户取官之途。粮长一职多为父死子继,名曰“永充制”。其后,粮长职权不断扩大,有的简直成了地方官。正德以后,随着吏治腐败,粮长借征收解运税粮之机,营私舞弊,侵吞税粮,出现了“上下交困”的局面。由于税粮苛重,农民大批逃亡,粮长因赔纳税粮也往往倾家荡产,充任粮长遂为苦役。这样又出现了由数户轮流充当的“轮充制”和许多户共同充当的“朋充制”。在轮充制下,粮长多由中等户充任,而朋充制则把一些贫困的下户也卷了进去,出现了整个里甲逃亡的现象。粮长制最初流行于浙江和南直隶,其后推行至湖广、江西、福建等省,没有成为通行全国的制度。一条鞭法推行后,为官收官解所取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