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粘化作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粘化作用clayification,argillification土壤中由于次生层状硅酸盐粘粒的生成或经淋移、淀积而导致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土壤粘粒部分(小于2微米)除了一些晶质和非晶质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外,主要矿物成分是层状硅酸盐。 次生粘化作用 又称变质粘化作用、土内风化作用、土内粘化作用和硅铝化作用,是温带地区一定水分条件下发生的土内风化,土层内的可风化原生矿物就地转化形成2∶1型或2∶1∶1型次生粘土矿物,并就地聚积。强烈的次生粘化作用的结果是形成次生粘化层。 次生粘化发生的机理是降解变质作用。在含碳酸盐的土壤中,原生硅酸盐矿物在中性水解条件下进行风化,溶液中的Ca2+或Mg2+参与离子交换,使矿物晶层间的K+受到极缓慢而不完全的脱钾作用,八面体上的Fe2+有一部分被氧化脱去。这样就限制了矿物的降解变质作用,土内风化过程比较缓慢。但是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土壤上部、中部的碳酸盐遭受淋洗后,加上该部位可有连续进行土内风化所需的良好温度条件和足够水分,便有利于土壤中原生矿物的水解,并转化成粘粒,使该层粘粒含量增高而形成次生粘化层。因此,含碳酸盐土壤的次生粘化作用,必须在脱钙作用之后才能发生。近代研究表明,在干旱地区的棕漠土、灰棕漠土中,紧接孔状结皮层之下色调偏红的紧实层也是次生粘化作用的产物。 次生粘化层与上、下土层相比,具有较高的彩度和较红的色调,比较紧实。在较湿润地区多见于土壤剖面的中、上部,厚度大于10厘米。干旱荒漠地区多位于孔状结皮层之下,厚度一般小于10厘米。此层粘粒含量高于其上、下土层,其粘粒比≥1.2;在土壤薄片中可见大量风化粘粒斑块和一些粘粒假晶、粘粒镶边等各种风化粘粒体。 淀积粘化作用 是湿润地区土壤表层的层状硅酸盐粘粒经分散,随悬液向下迁移,至一定深度进行淀积,从而使该土层粘粒含量增高的作用。粘粒的垂直迁移和在心土层的淀积的条件是:表层粘粒必须分散,有充分的水做介质使粘粒迁移,心土层比较干燥。 粘粒的分散 除了有利的土壤水分状况外,硅酸盐粘粒上的负电荷、介质的pH、电解质的种类和浓度、离子的类型及数量等都会影响粘粒的分散和凝聚。❶粘粒的扩散双电层,粘粒周围双电层的阳离子浓度梯度,导致颗粒表面与周围溶液之间有一电位差(ζ电位)。双电层的厚度和ζ电位随土壤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厚的扩散双电层和高的ζ电位可使粘粒互相排斥而分散。 ❷电解质效应,当土壤中电解质浓度增高时,双电层收缩,粘粒间的排斥作用减小,粘粒易凝聚。 ❸阳离子效应,双电层厚度也决定于阳离子的类型,如钠、钾离子形成的双电层厚度最大,钙、镁离子次之,而铝、铁离子形成的双电层很薄。所以,石灰性土壤中的粘粒被Ca2+凝聚成稳定的团聚体而不能分散,高度风化土壤的粘粒因被铁、铝离子凝聚,更难分散。 粘粒的迁移 硅酸盐粘粒在土壤溶液中分散成悬液,随渗漏水向下移动。悬液中的细粘粒(小于0.2微米)可由毛管引力从非毛管孔隙移向毛管孔隙,由粗毛管孔隙移向细毛管孔隙,其迁移方向既可由上而下,也可水平方向,甚至由下向上运行。在缺乏水分的土壤,粘粒即使一度分散也难以迁移; 而在水分过剩的情况下(例如沼泽土),粘粒也难以迁移。粘粒的迁移还与粘土矿物类型密切有关,其迁移活动性的次序大致如下: 蒙脱石、蛭石、混层矿物、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土壤质地也影响粘粒迁移。较粗质地有利于粘粒迁移,甚至可渗漏出土体层而不能形成淀积粘化层。 粘粒的淀积 是淀积粘化作用的最后一个过程。❶物理沉积—凝聚作用,是指粘粒随渗漏水下移,在渗漏水停止移动处停滞。这时土壤结构体表面或孔隙壁像是一个过滤器,粘粒在其自然表面上沉积下来。最初是相互排斥,也许是彼此滚滑,以后随着水分的失去,就以平行于自然表面孔隙壁的方向定向排列、凝聚,形成密实的光性定向粘粒胶膜。在中粒质或粗粒质土壤中,可能有一部分细粘粒进一步随水扩散,通过孔隙壁进入毛管孔隙而逐渐沉积,形成淀积一扩散粘粒胶膜。 ❷物理化学凝聚作用,在石灰性土壤中,表层碳酸盐淋失后,如果发生粘粒的分散、迁移,当粘粒到达碳酸盐聚积层,就被Ca2+、Mg2+离子凝聚。由于钙、镁等离子的数量和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可形成或多或少的凝聚体,然后进一步凝聚成稍为蓬松,不很致密的弱光性定向粘粒胶膜。在高度风化土壤中,如果表层1:1型高岭石等粘粒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散,并下移到pH接近电荷零点的土层时,便凝聚而积累。高岭石凝聚时颗粒的缔合方式主要是散凝的面—面缔合、散凝的复颗粒边—面缔合、散凝的单颗粒边—面缔合和聚凝的单颗粒边—面缔合,故只能形成各种形状的粘粒集结体,在土壤薄片中观察不到淀积粘粒胶膜。 淀积粘化层的特征 淀积粘化层的粘粒百分率至少应为淋溶层的1.2倍。粘粒部分的细粘粒与总粘粒之比,或与粗粘粒(2~1微米)之比均大于A层或E层,前一比例通常应至少高出1/3。在田间可见结构体表面有大量具蜡状光泽的粘粒胶膜,在微形态上则可见光性定向淀积粘粒胶膜、淀积—扩散粘粒胶膜或淀积粘粒薄膜、粘粒填隙体等,其总面积应至少占薄片面积的1%。 粘化作用 粘化作用nianhua zuoyong又称土壤的粘性化过程,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种。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生成,其结果是在土壤剖面中形成了富含粘土矿物的粘重土层。粘化作用的分布极为广泛,在我国条件下几乎到处可以发生。因此,季风区各地带性土类如黑钙土、棕壤、褐土、紫色土、黄壤、红壤及砖红壤中,都具有明显的粘化土层。 ☚ 灰化作用 潜育化作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