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
1964年,原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现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袁隆平,首开中国水稻杂交研究。要在水稻上利用杂交优势,必须培育出雄花不育的母稻,即不育系; 给不育系授粉使其传宗接代而后代仍然保持不育的保持系; 给不育系授粉使其恢复正常结实,优势又强的公稻,即育恢复系,三者缺一不可。
为了培育不育系,袁隆平在水稻扬花季节,在茫茫稻海里,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手持放大镜,一株株地观察,经14天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棵不育株。他与科技人员一起,年复一年,先后用了上千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组合,由于材料亲缘关系太近,因而未能把不育特性保持下来。于是,他决心用野生稻进行研究。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千里迢迢来到海南岛,四处调查,寻找野生稻。当年10月23日,李必湖乘坐一辆牛车,来到荔枝沟; 终于在一片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稻子: 它茎秆匍伏,花药瘪小,花粉败育,这就是梦寐以求的雄花败育的野生稻 (简称 “野败”)。他们如获至宝,把它栽在试验田里,精心培育,又一朵朵地人工授粉,终于获得了少量而珍贵的种子,为三系的选育成功,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971年春,农业部把杂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项目,“野败” 分送南方10省市20多个科研单位进行研究,组织攻关。他们使用上千个品种,做了上万个杂交组合,与 “野败” 进行回交转育。1972年,首先从江西、湖南传出捷报: 江西萍乡市农科所颜龙安等育成了第一批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又解决了第二个难题。寻找 “恢复系” 的工作也很艰难,人们选用了国内外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和筛选,找到了100多个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并找到了100多个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等先后在东南亚品种里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率在90%以上的恢复系。三系终于配套成功,育成了首批杂交水稻,具有强大的优势和独具的特点: 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亩产超千斤。因此,1981年6月6日 ,袁隆平等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
1964年,原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现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袁隆平,首开中国水稻杂交研究。要在水稻上利用杂交优势,必须培育出雄花不育的母稻,即不育系; 给不育系授粉使其传宗接代而后代仍然保持不育的保持系; 给不育系授粉使其恢复正常结实,优势又强的公稻,即育恢复系,三者缺一不可。
为了培育不育系,袁隆平在水稻扬花季节,在茫茫稻海里,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手持放大镜,一株株地观察,经14天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棵不育株。他与科技人员一起,年复一年,先后用了上千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组合,由于材料亲缘关系太近,因而未能把不育特性保持下来。于是,他决心用野生稻进行研究。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千里迢迢来到海南岛,四处调查,寻找野生稻。当年10月23日,李必湖乘坐一辆牛车,来到荔枝沟;终于在一片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稻子: 它茎秆匍匐,花药瘪小,花粉败育,这就是梦寐以求的雄花败育的野生稻 (简称 “野败”)。他们如获至宝,把它栽在试验田里,精心培育,又一朵朵地人工授粉,终于获得了少量而珍贵的种子,为三系的选育成功,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971年春,农业部把杂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项目,“野败”分送南方10省市20多个科研单位进行研究,组织攻关。他们使用上千个品种,做了上万个杂交组合,与 “野败”进行回交转育。1972年,首先从江西、湖南传出捷报: 江西萍乡市农科所颜龙安等育成了第一批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又解决了第二个难题。寻找 “恢复系” 的工作也很艰难。人们选用了国内外1000多个品种进行侧交和筛选,找到了100多个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等先后在东南亚品种里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率在90%以上的恢复系。三系终于配套成功,育成了首批杂交水稻,具有强大的优势和独具的特点: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亩产超千斤。因此,1981年6月6日,袁隆平等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