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字符号与具有秘密语功能的特殊文字符号人的交际有口语的、书面的、非言语的诸形态; 民间秘密语亦然,不仅有手势的、言语的、标志语的,亦有类文字的书写形态。这是一种与图画语形态比较相似的秘密交际方式。 汉字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郭沫若同志曾认为,西安半坡文化遗址陶器刻划符号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随着地下发掘的成就不断出现,或证实这一论断,或将汉字起源年代进一步提前,无论怎样,在汉字发生史前时期和以后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类文字”现象,这是无庸置疑的。文字发生史前的“类文字”,是作为语言书写记录符号定型之前的萌芽现象; 而文字产生之后的“类文字”现象,则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又一种文化现象,是出于特定交际需要而创制的“类文字符号”。例如历代帝王因避讳改字,也是一种“类文字”文化现象,以空字、不言、缺笔、拆字、取音近音同字代讳字、取义近义同字代讳字等方式,来维系专制礼俗,是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反动。太平天国及其赖以起事的组织——天地会等原来的民间秘密团体,均有改字、造字之事。如天地会时已将“清”字改写作“㳉” (见本章茶阵谣诀),盖以省笔“主”讳“清”,表示其“复明灭清”之志。太平天国时又改字颇多,如将“温”改“吉”,“心”改“草”,“龙”改“隆”,“恃”改“持”,“鬼”改“魁”,“赞”改“攒”,“魂”改“”,“国”改“国”,“亮”改“煷”。“困”改“睏”等,又造“咁”字,“读作幹音,作壮大解”等。诸此改字、造字不仅用于其书面的正式文件,亦流行于记录、书写隐语、谣诀,使之更具神秘化色彩——一种民间宗教色彩。 具有秘密语特征和功能的特殊文字符号,比较典型的是传统的“花押”、典当草书和江永女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