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古代笑话。陕右人呼竹为箸。一巡抚系陕人,坐堂时,谕巡捕官曰:“与我取一箸竿来。”巡捕误听以为猪肝也,因而买之,且自忖曰:“既用肝,岂得不用心?”于是以盘盛肝,以纸裹心置袖中,进见曰:“蒙谕猪肝,已有了。”巡抚笑曰:“你那心在那里?”其人探诸袖中曰:“心也在这里。”

☚ 锻工屠宰   舞妓 ☛

箸zhù

筷子。晁端礼《金蕉叶》:“楼头已报冬冬鼓,华堂渐、停杯投箸。”(1—436)高观国《菩萨蛮·水晶脍》: “纤柔分劝处,腻滑难停箸。”(4—2351)

☚ 注着   祝付 ☛

读音zh·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迟据切,去,御韵。
❶筷子。
❷通“㝉”,古代宫室屏门之间。

上一条: 下一条:

箸zu4

(量)~,筷子,借用为量词:老太婆让江姐坐定、便把菜一~一~地夹到她的碗里。(红岩77)

箸dёǖ242[tφy]

❶筷子。
❷(量)形容食物量少,用筷子可一次挑起
⊳索面煮蜀~(煮少许线面)|都领俪两~,怎讲食完(一共就这么点儿,怎么还吃不完)。

箸筋《广韵》遲倨·御;dî d〈泉〉‖zhù

筷子:碗~wuǎdî(碗筷)。《说文》:“箸,飯敧也。从竹者声。”《广韵》:“匙箸。”《礼记·曲礼上》:“共飯不澤手。”孔颖达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即與人共飯,手宜潔净,不得臨時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汉书·周勃传》:“上居禁中,召亞夫賜食。獨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王藍田性急,嘗食鷄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宋·陆游《野饭》:“何必懷故鄉,杯前借箸題籌。”明·程良《咏竹箸》:“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滋味他人好,樂空來去忙。”

{}6846筷子。东北官话。吉林长春〖〗。中原官话。河南原阳〖〗。兰银官话。宁夏灵武。1926年《朔方道志》:「~,俗谓筷子。」江淮官话。江苏盐城〖〗。~笼。江苏阜宁〖〗。湖北麻城。西南官话。四川荣县。1929年《荣县志》:「~,今曰快。」徽语。浙江建德。吴语。浙江黄岩、温州〖〗、苍南金乡〖〗、金华岩下〖〗、丽水〖〗。◇ 叶志坚《僻乡女人》:「(她)交待青青端碗~上桌。」江西玉山。福建浦城南浦〖〗、浦城忠信〖〗。客话。福建永定下洋〖〗。粤语。广东宝安沙井〖〗、中山隆都〖〗。香港新界锦田〖〗。闽语。福建福州〖〗、厦门〖〗、寿宁〖〗、浦城临江〖〗、浦城石陂〖〗、政和〖〗、崇安〖〗、建瓯〖〗、顺昌埔上〖〗、福清〖〗、古田〖〗、沙县〖〗、莆田〖〗、东山〖〗。广东潮州〖〗。翁辉东《潮汕方言・释器》:「俗呼朳饭之器曰~。」广东中山隆都〖〗。台湾〖〗。土话。湖南宁远〖〗。用筷子夹一次的量。西南官话。湖北武汉〖〗。他拈了一大~菜。四川成都〖〗。罗广斌等《红岩》:「老太婆让江姐坐定,便把菜一~一~地夹到她的碗里。」赣语。湖南平江〖〗。一~菜。粤语。广东广州〖〗。碟菜都唔够两~这碟菜还不够夹两筷子。

*筯zhù

〈文〉筷子
 △ 举~∣下~。
【注意】跟“著”不同。

箸zhù

筷子: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四十·914)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炊食部 > 挹取具 > 箸
箸  zhù

亦作“櫡”、“筋”,亦稱“梜”、“筴”、“梜提”。筷子。史前當已有之。最初上下粗細均等,不分首足。漢代又稱為“梜提”,足端變細。古箸與匕分工不同,主要用於夾取羹湯中的肉菜,故較今之筷子略細長。唐宋後用途渐廣。至明代已定型為方首圓足,與今無異。《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禮記·曲禮上》:“飯黍毋以箸。”孔穎達疏:“飯黍毋以箸者……當用匕故。”又“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注:“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廣雅·釋器》:“筴謂之箸也。”《史記·絳侯世家》:“獨置大截,無切肉,又不置櫡。”司馬貞索隱:“櫡音筋,《漢書》作箸。”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忿狷》:“王藍田性急,嘗食鷄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紅樓夢》 四十回:“劉姥姥便伸箸子要夾,那里夾得起来。”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宴飲部 > 貯酒器 > 著尊 > 箸
箸  zhuó

即著尊。

箸筯zhù

❶ 筷子。李白《行路难》之一:“停杯投~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❷ 通“著”。显明,显著。《荀子·强国》:“霸者之善~焉。”
❸ 通“著zhuó”。❶ 附着。《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乎心。”
❷ 穿戴。《世说新语·贤媛》:“桓车骑不好~新衣。”

*

F3E7
(一)zhu❶筷子:刷碗洗~。
❷与“著”同。
(二)zhuo与“著”同。

明显

明显

明(明彰;较明;惮明;甄明) 昭(昭晢;昭显;昭灼;昭焯;昭察;昭烂) 章(章灼) 醒 炳(炳明;炳煌;炳露;较炳) 焯 彰(彰彰;彰著) 显(显白) 白(白著)著(较著;颇~成效) 箸 露(透露) 发皇
明显而容易被看到:显眼 显亮 当眼 触目 触眼 起眼
明显地摆在眼前,容易看得清楚:明摆着
可以明显地看出:显见
一眼就能看清楚:一目了然 一目即了 一览了然
一眼即可全见:一览无余 一览无遗
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历历可见
清楚明显:历历分明
深刻明显:深切著明
事情简单明显,无须多说:不烦覼缕
显著,明显:提提
显豁,明显:宣(宣朗) 彰明
明显突出:炳赫
明显的样子:旳旳 燎燎 较然 焕然 灼然 章然 的然 居然 昭然 皓然 炳然 判然 炯尔 的尔 的的 离离 炳炳显显
(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明显)

另见:明亮 清楚1 ︱模糊1

☚ 清楚1   引人注意 ☛

筷子

筷子

筷 箸(食箸) 筴 梜(梜提) 铗 食筯
筷子的美称:玉柱 玉箸
竹筷:竹梜 竹箸
象牙筷子:牙筷 牙箸
玉做的筷:玉箸
贪食者的筷子:馋叉
(夹菜用具:筷子)

☚ 食具   饮具 ☛

餐具。明代以后俗称筷子。我国自商朝以前就有用箸进餐的习惯。在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就发现了铜箸。另据《史记》记载,商纣王生活奢华,使用名贵的象牙箸。此箸质地温凉,具有降火的功能。汉魏六朝,则有金箸、银箸、玉箸、漆箸、犀牛角箸等,不同材质,功能各有差异。金箸体现皇室的至尊地位; 银箸在历代宫廷餐具中占有重要位置,最为人熟知的作用则是防毒。假如菜中有毒,银箸就会变黑。历代皇帝、显贵们因此而喜用银箸; 玉箸特点凉润,不传热,多为夏季所用。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爱用犀牛角做的箸,不仅珍贵,还被认为具有消灾避毒之功用。唐代,金箸还成为皇帝赏赐大臣的物品。唐玄宗时的宰相宋璟耿介无私,深得朝野敬重,玄宗赏其一副金箸,其用意是表彰他像箸子一样正直。明清以后,宫廷用箸尤其注重艺术上的精湛性与典雅性,以及外形上的装饰性与华贵性,品种也逐渐增多。象牙箸及质地坚硬、纹理致密的乌木箸被作为日常之用,遇有庆典,则有紫檀商丝嵌玉金箸、汉玉镶嵌紫檀商丝银箸、金银商丝嵌玛瑙金箸、金镶玉箸、金镶牙箸、银镀金两镶牙箸等不胜枚举。历代帝王力图通过使用高雅华贵的箸子来增加食欲,促其健康,以求长寿永年。

清金镶宝石松石竹瓶

(附金箸、金铲)

☚ 乾隆竹茶炉   运水车 ☛

箸[筋]zhù

 [方] (筷子) chopsticks

食具。 即筷子。 《急就篇》称,所以夹食也。一双两根。《汉书·周亚夫传》: 设宴时,独为周亚夫置大块肉,又不备箸,使其难以进食。《汉书·张良传》载: 张良以箸筹之。《三国志·蜀·先主传》记: 刘备方食,失匕箸。

箸zhù


❷ 请为筹|象玉杯

❹ 张良借

金文;篆zhù

[竹(意符) + 者(聲符)→箸(《説文》:“箸,飯攲(jī持箸取物)也。從竹,者聲。”箸:筷子。進餐用具,是中國人發明的。古稱“箸”,爲何改稱“筷”? 有一個過程。古人多忌諱,箸與“住、駐”音同,有“停止不前”的意思。特别是船民更加忌諱,於是率先反其義叫它“快子”,又有“快生孩子”的諧音。因其多用竹子製成,所以就成了“筷子”。箸借爲“顯箸”,同“著”。)]
[清] 曹雪芹《红楼夢》(第三回):“賈珠之妻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

箸〔筯〕zhù

14画 竹部 〈方〉 筷子。

箸()


詛楚文,戰國
箸者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包山楚簡·文書14,戰國
集箸言。

包山楚簡·文書139反,戰國
其所命於此箸(書)之中, 以爲

包山楚簡·文書4,戰國
凡君子二夫, 是, 其箸之。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15,戰國
《時(詩)》、《箸(書)》、《豊(禮)》、《樂》 ,其司(始)出皆生。

郭店楚墓竹簡·六德24,戰國
箸(書)則亦才(在)壴(矣)。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性情論8,戰國
《(詩)》、 《箸(書)》、 《豊(禮)》、《樂》 ,亓(其)司(始)出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3,戰國
乃命又(有)(司)箸(祚)浮。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姑成家父7,戰國
鑾(欒)箸(書)欲乍(作)(難),害參(三)(郤)。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6,戰國
夫箸(書者)(以)箸(著)(君子)之悳(德)也。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箸於天下。

馬王堆漢墓帛書·春秋事語,西漢
是以勞箸惡也。

阜陽雙古堆漢簡·倉頡篇44,西漢
柴箸。

漢印文字徵
箸胥欬。

韓顯宗墓誌額,北魏
魏故箸作郎韓君墓誌。

安令節墓誌,唐
隣母聽哭,投箸而輟餐; 櫪馬聞號,銜芻而落淚。

張本墓誌,唐
留侯借箸成策,博望尋河著勲。
《説文》: “箸,飯攲也。从竹者聲。”
楚簡多用“箸”爲“書”。

☚ 簞   籯 ☛

(~儿)(1)〈名〉筷子。
《金》三: 你先把袖子向桌子上拂落一双~下去,只推拾~,将手去他脚上捏一捏。
《醒》二三: 杨尚书见了,连忙放下了~,自己出去,迎到阶前。
《聊·墙》一: 穷人家做的也不精致,勉强把~儿动一动,也省的半日忍饥。
<方>今山东青州、寿光、莱阳话称筷笼子为“箸笼子”。
(2) 〈量〉(a) 一筷子夹取的菜肴的数量。
《金》四六: 大姑和二姑,怎的这半日酒也不上,菜儿也不拣一~儿?(b) 相当于一筷子捞取的面条的数量。
《金》三: [王婆]又下了一~面与那妇人吃。(c) 相当于一筷子高的烙饼的数量。
《金》三七: 妇人洗手剔甲,又烙了一~面饼。
《醒》二三: 一大~薄饼、一大碟生菜、一碟甜酱。
<方>今山东滨州、无棣话该词有量词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