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型尿
管型系在肾小管内由蛋白质凝固而形成的圆柱体。正常人尿内可有少量透明及细颗粒管型。如管型数量增加或尿中出现它种管型时,称为管型尿。
管型的产生有两个条件:
❶尿蛋白在肾小管内沉淀或形成胶冻样。
❷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Horsfall粘蛋白(T-H蛋白)是形成管型、特别是透明及颗粒管型的基质,它在各种蛋白尿时均会增加。其等电点为pH4.8。在酸性尿及含电解质较多的情况下容易沉淀。因此当肾小球滤出白蛋白增加而尿液为酸性,在远端肾小管内尿流又较缓慢、浓缩时,即容易形成管型; 若尿液呈碱性或高度稀释时,则可不出现管型。管型的形状由形成部位肾小管腔的形态所决定。
正常人在肾小管腔内很少有细胞,故不致形成细胞管型。在远端小管由于尿液被浓缩、酸化,因而可生成少量透明管型,正常尿内每10~20高倍视野偶能见一条,在12h的尿内不会超过5,000条。管型的分类各家不一,根据光镜检查所见形态可区分为: 细胞管型 (包括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混合细胞管型及退变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粗颗粒、细颗粒);蜡样管型; 脂肪管型; 及透明管型。
不同管型的临床意义:
❶红细胞管型: 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❷白细胞管型: 是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特别是当尿内有较多此种管型时更富有诊断意义,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白细胞管型有时也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❸上皮细胞管型: 尿内出现大量上皮细胞管型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在急性肾小管坏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急性肾盂肾炎也可有上皮细胞管型。
❹颗粒管型: 被认为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成。退化的初期管型的颗粒粗而均匀称粗颗粒管型,进一步退化则成细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少数细颗粒管型可偶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但如经常出现则属异常。
❺蜡样和脂肪管型: 蜡样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形态粗短,呈蜡样均质性。在扩张的肾小管内产生,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张。脂肪管型则是管型含有高度反光的脂肪颗粒,是上皮细胞脂肪变或脂滴粘附的结果。这些管型的形成都与肾小管内尿流缓慢有关,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
❻透明管型: 正常尿液中可以出现。蛋白尿时则会增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如为一过性,则见于高热、体位改变或剧烈运动后。
❼肾衰管型: 这是一种宽而短的管型,表明管型是在集合管内形成的。正常情况下,集合管内尿流较急,故不易形成管型,在肾衰时尿量少流出缓慢时,才有此种管型出现,见于急性肾衰或重型肾小球肾炎。
❽血红蛋白管型及胆色素管型: 分别出现于由溶血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及肝病性肾损害,但无特殊意义,因为当这些色素在血清内的浓度及尿内的排泄增加时,即可构成此二种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