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亦稱“算錢”,唐稱“丁錢”,五代、宋又稱“丁口錢”、“口賦”、“身錢”、“身丁錢”等。古代所徵之人口税,起於漢,達於清。《漢書·高帝紀上》:“〔四年〕八月,初爲算賦。”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爲一算,爲治庫兵車馬。”《舊唐書·懿宗紀》:“安南營被蠻賊驅劫處,本户兩税、丁錢等量放二年。”《資治通鑒·後梁貞明四年》:“先是,吳有丁口錢。”胡三省注引程大昌《演繁露》:“今之丁錢,即漢世算錢也,以其計口輸錢,故亦名口賦也。”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三:“人成丁,歲賦錢三百六十,謂之身錢。”宋·陸游《豐年行》:“縣前歸來傳好語,黄紙續放身丁錢。”清·孫枝蔚《春日園居書懷》詩:“聞道柴門櫻柿下,春來坐吏索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