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算缗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算缗钱汉武帝时对囤积货物征收的一种税。武帝因商人多积货逐利,故于元狩四年(前119)发布“缗钱令”,规定:无论有否市籍,是否以居奇谋利为目的,凡囤积货物者,自行陈报,按其全部货物的价值,每二千钱征税二十钱为一算,手工业者每四千钱征一算。在运输过程中的货物另有税率。对隐匿商货不自陈报,或虽陈报而不实不尽的,则罚戍边一年,没收其全部货物财产。元鼎三年(前114)又颁“告缗令”,以配合“缗钱令”的施行。“缗钱令”对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稳定市场和人民正常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汉贯彻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步骤。元鼎五年(前112)以后,算缗之令除。 算缗钱 044 算缗钱西汉时对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的财产税。缗钱是指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汉赋成人出一算,一算为一百二十钱,称算赋。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颁布“缗钱令”,规定商人、高利贷者把财产折成缗钱,向政府登记,按其交易额或贷款额征税,每二千钱抽一算。手工业者的财产,凡四千钱抽一算。平民车一辆征税一算,商人加倍。船五丈以上征税一算。隐匿不报或呈报不实,则没收其财产,并罚戍边一年。缗钱税初行于工商业,后又推及一般人民财产。由于富商大贾隐匿或虚报,元狩六年冬 (前117) 又发布:“告缗令”,即对隐匿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查实后奖给所没收财产之半。并命杨可主持告缗。此法一行,告缗之风骤起。《汉书·食货志》记载:“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没收的“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由于苛扰太甚,元封元年(前110) 停。 ☚ 履亩而税 杨可告缗 ☛ 算缗钱 算缗钱汉武帝时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的赋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初算缗钱”,对商人和高利贷者,按其交易额或贷款额征税,每二千钱一算;对手工业者出售产品,按其价值征税,每四千钱一算。平民车一辆征税一算,商人加倍。船五丈以上也征税一算。算为一百二十钱。隐匿不报或报而不实者,除没收财产外,并戍边一年。举发隐匿者以半数给赏,是为告缗。杨可主持告缗时,“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史记·平准书》) ☚ 算赋 户赋 ☛ 算缗钱 算缗钱汉时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的税。缗, 穿钱的绳子, 亦指成串的钱。《汉书·武帝纪》李斐注: “一贯千钱, 出算二十”。一贯即一缗。武帝时为贴补国用和抑制商人, 元光六年(前129) “初算商车”, 向商贾所有之车征税。元狩四年(前119) 颁布缗钱令,“初算缗钱”。主要内容有: ☚ 訾算 传役 ☛ 算缗钱 算缗钱西汉政府向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的财产税。具体分为算缗和告缗两个阶段。武帝时,国家府库空虚,又连年遭受目然灾害,而富商大贾、高利贷者投机倒把,不佐公家之急,只有加重税收才能维持统治。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冬“初算缗钱”。“缗”为货币和计税单位,1缗即1贯,1贯千钱,1算120钱。规定凡从事物品买卖、放债取息及屯积货物谋取盈利的商人及高利贷者,要向官府自报钱财及货物的价值,官府每2千钱抽取一算,税率为6%; 凡制造手工业品出售的,按产品价值每4千钱抽取1算,税率为3%。对隐瞒不报或不实者,罚戍边1年,并没收财产,对告发者赏给没收财产的一半,也不准购买土地。商人和高利贷者不以为然,争相隐瞒。武帝元鼎三年 (公元前114年)颁布告缗令,“杨可告缗遍天下”。征收面扩及豪富的全部财产。到元封元年 (公元前110年) 才停止。结果“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 ☚ 算商车 关市之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