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第四纪冰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disiji bingqi

又称“第四纪大冰期”,是继震旦纪、石炭二叠纪以后的又一次重要冰川活动期。第四纪初,气候开始转冷,进入冰期,北半球寒冷气候带向南迁移,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广泛发育了冰盖或冰川。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附近,北美冰盖南缘可伸到北纬40°以南。南极洲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大,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和新西兰等地也都有冰川分布。许多地方包括赤道附近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也都下降到较低位置。根据欧洲阿尔卑斯山和西北欧第四纪冰川活动的研究,这次大冰期可以分为5个冰期(见下表),两个冰期之间称间冰期。在最大的一次冰期中,世界大陆有32%的面积为冰川覆盖,大量水分停留在大陆上,致使海面下降约130米。在冰期中气温比现在平均低3~7℃,降水(雪)量也比现在大。间冰期气候由冷转暖,生物界在经受冰期的严峻考验后,有些衰微或灭绝,有些又进一步得到发展。我国第四纪冰川一般属于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类型。当时许多高原、高山地区的冰川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根据李四光的研究,在我国东部庐山、黄山、北京西山等广大地区也都有冰川遗迹,并把第四纪大冰期分为鄱阳、大姑、庐山等三个冰期。以后在新疆、西藏、云南、祁连山等许多3000米以上地带又发现有距今不过一万年的冰川遗迹. 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第四纪冰川是客观存在,气候曾经多次寒暖交替,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但目前对于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华中、华南)第四纪是否出现过山麓冰川,尚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和欧洲第四纪冰期对比

☚ 第四系   人类的发展阶段 ☛
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Disijibingqi

发生在第四纪的冰川活动期。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初期(距今200万年左右)世界气候开始转冷,进入冰期,北半球寒冷气候带向南迁移,在中高纬地区开始出现大陆冰川,中低纬高山地区出现山岳冰川,在北美、欧洲、亚洲的中高纬地带发育了大陆冰盖, 在欧洲冰盖南缘达到北纬48度,在北美达到北纬38度,南极的大陆冰盖比现在大得多,在澳大利亚东南,南美南端都有冰川分布。许多地方包括赤道附近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也都下降到较低位置。根据欧洲阿尔卑斯山和西北欧第四纪冰川活动的研究,这次大冰期可分为5个冰期,由老到新为多瑙冰期、贡兹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玉木冰期,两个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在北美也有相应的冰期发生。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一般属于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类型, 根据李四光等人的研究认为我国东部庐山、黄山、北京西山、云南点苍山等地区都有冰川遗迹,并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大理四次冰期 (如表)。在冰期来临时,气温下降,中高纬冰川扩大,在最大冰期时,世界大陆面积的32%被冰川覆盖,大量水分以固体形式储存在大陆上,使海洋中水量减少,海平面下降130多米。冰期时的气温比现在约低3—7℃, 降雪降也比现在大,生物界经受冰期寒冷气候的考验,从北向南迁移,有的灭绝了,有的适应新的环境而发展了。间冰期,气候转暖,冰盖消融后退,海面回升,生物再向北迁移。目前对中国东南部(包括华中、华南)是否出现过山麓冰川尚有不同看法。

北半球第四纪冰期对比表
地质时代中国 (东部)欧洲 (阿尔卑斯山)苏联欧洲部分北 美
全新世Q4冰后期冰后期冰后期冰后期
晚更新世
Q3
大理冰期
庐山—大理间冰期
庐山冰期
玉木冰期
里斯—玉木间冰期
里斯冰期
瓦尔代冰期
米库林诺间冰期
中俄罗斯冰期
威斯康星冰期
桑加蒙间冰期
伊利诺冰期
中更新世
Q2
大姑—庐山间冰期
大姑冰期
民德—里斯间冰期
民德冰期
利赫文间冰期
白俄罗斯冰期
亚茅斯间冰期
堪萨斯冰期
早更新世
Q1
鄱阳—大姑间冰期
鄱阳冰期
贡兹—民德间冰期
贡兹冰期
多瑙—贡兹间冰期
多瑙冰期
莫罗佐夫间冰期
敖德萨冰期
克里柴诺夫间冰期
阿夫通间冰期
内布拉斯加冰期
☚ 板块构造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

第四纪冰期

又称“第四纪大冰期”。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的一次大规模冰期。至少又可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欧洲冰盖南缘达北纬50°附近,北美冰盖前缘伸至北纬40°以南。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范围,不仅包括东北、西北等较高纬度地区和西南、西藏等山地和高原,而且波及东部山区和山麓平原。

第四纪冰期

Quaternary ice Ag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