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雅安地区
雅安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北纬28°50′—30°56′,东经101°55′—103°23′。东界成都、乐山两市,南邻凉山州,西接甘孜州,北连阿坝州。辖雅安市和名山、荥经、汉源、石棉、天全、芦山、宝兴7县。1991年末,全区人口142.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88万人,非农业人口21.35万人,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6‰。全地区农村有乡、镇185个(其中镇13个),村民委员会1 112个,村民小组7 499个。1990年,全区耕地面积仅占全省的1.53%,农业人口占1.30%,农业总产值占1.50%,粮食产量占1.57%,油菜籽产量占1.56%,水果产量占2.44%,茶叶产量占13.10%,猪、羊、牛肉产量占1.63%,主要农产品人均生产量略高于全省水平。
雅安历史上长期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1952年高达73.5%,1980年占48.2%,1991年占30.1%。新中国成立前的雅安农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1949年,农民人均生产粮食174公斤,人均农业总产值51元。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较快,1978年粮食总产量达48 88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0 655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3.12倍和3.35倍,年均递增率分别为5.0%和5.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力大解放,农村经济获得全面发展。1991年,全区粮食总产达67 034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37.1%,农村人均生产粮食1982年以来连续10年保持在500公斤以上;农业总产值达112 097万元,比1978年增长1.35倍,年均递增6.8‰;乡镇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崛起,总产值达105 791万元,比1980年增长33.09倍,年均递增37.8%;农民人均纯收入568元,比1978年增长3.27倍,年均递增11.8%。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首先是地广人稀,人口密度94人/平方公里,人均可开发利用的非耕地达0.6公顷,可以大量发展竹、林、桑、茶、果、药、花椒和草食牲畜。同时,水力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也非常丰富,具有发展乡镇企业的广阔前景,可以因地制宜大办小水电、大搞矿藏开发和农副产品系列深度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