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柳州市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市辖四个城区、一个郊区和柳江、柳城两县。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162.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3万人,占总人口的53.59%。农业劳动力42.16万人。柳州市聚居有壮、汉、苗、侗、瑶、回、仫佬等少数民族,人口69.63万人,占总人口的42.7%。
柳州市土地总面积5 28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0.03万公顷,其中水田4.56万公顷,旱地5.4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1公顷。全市水域面积1.73万公顷,森林面积3.91万公顷。尚有可开发荒山、荒地13.02万公顷。其中宜粮、油、蔗4.02万公顷,宜果、菜、桑1.81万公顷,宜林4.72万公顷,宜牧2.47万公顷。
柳州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年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 634.9小时,历年平均气温20.5℃,无霜期325天。年降雨量平均值为1 489毫米,但大部分雨量集中在4—8月份。干旱是对农业生产影响较为常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绿豆、大豆、红薯等,以水稻生产为主,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6%。经济作物有糖蔗、花生、芝麻、烤烟、木薯等,水果有柑、橙、柚、梨、桃、李、柿、龙眼、蕃石榴、黄皮、西瓜等。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体制改革等历史阶段,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前的贫穷落后面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农业生产全面发展。1992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8.53亿元,农业总产值10.49亿元(当年价)比1978年的1.49亿元增长6倍。其中种植业产值6.88亿元,林业产值2 200万元,牧业产值2.68亿元,副业产值4 300万元,渔业产值2 800万元。1992年农业商品产值为6.33亿元,农业产品商品率达到了65.8%。1992年粮食产量37.93万吨,比1952年的12.21万吨增加2.11倍。糖料蔗产量1992年145.19万吨,比1952年的3.97万吨增加了35.5倍。蔗糖生产已成为两县的支柱产业。油料产量1992年为1.78万吨,比1952年的0.486吨增加2.66倍。
(2)农田水利、电力设备有了一定规模。全市共有水利设施工程3 064处,其中蓄水工程685处,有效库容2.35亿立方米;共建成水库149处,中型水库6处,总库容1.14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8 370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43处,总库容1.391亿立方米,有效库容9 450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00处,总库容4 57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 270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772处,引水流量23.48秒立方米;机电泵工程1 607处,总装机容量1 717台,2.58万千瓦。1992年有效灌溉面积达4.3万公顷。
(3)农业机械装备逐年加强。至1992年底,全市拥有各种农业机械2.06万台,总动力30.68万千瓦,其中耕作机械总动力7.34万千瓦,拖拉机6 284台;农业排灌机械4 506台;小型机引农具4 698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 814台。1992年完成机耕面积3.27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2.6%;机械作业面积5.78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4%;机械、半机械脱粒面积5.33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0%。
(4)农业科技事业成绩显著。柳州市实行科技兴农,全面开展了“丰收计划”、 “星火计划”、 “燎原计划”,积极推广适用农业科学技术,效果显著。在实施“粮食生产3.33万公顷大面积综合技术开发”项目过程中,促进了优良品种的推广,杂优面积已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8%;“万亩蔬菜丰产技术推广应用”和“推广淡季蔬菜综合栽培技术”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大面积蔬菜增产增收,保证了蔬菜周年均衡上市。实施科技兴牧“29151工程”3年计划项目 (即: 1990—1992年每年推广科学养牛2万头,猪9万头,禽151万羽),到1992年底已大幅度超额完成项目所确定的任务指标, 为全市人民提供了大量的肉、禽、水产品。1992年全市共有农业科技项目57项获奖,其中市级农业科技成果奖40项,科技进步奖14项,自治区农业厅科技成果奖2项, 国家农业部奖励1项。
(5)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6元,1982—1992年平均每年增加70.9元。1992年农民人均消费支出696元,人均住房面积17平方米,农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其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