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桂林市
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岭南山系西南部,总面积4 195平方公里,是全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市辖4个城区、一个郊区和阳朔、临桂两个县,设10个镇,23个乡,居住着壮、汉、瑶、苗、回、侗、黎等7个民族,1992年全市人口124.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17万人。
桂林市属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 9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9℃,日照时数达1 600小时,相对湿度为76%,无霜期305天左右。境内有以漓江为主的河流51条,总长848公里,年径流量达169.21亿立方米。桂林市属石灰岩岩溶地貌,地下水十分丰富,已探明的地下河有9条。东部石峰林立,沿漓江为著名风景区,中西部多土丘。1992年全市耕地面积6.4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39%,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只有1/15公顷多一点,其中水田占3/4。有水面1.3万公顷,园地1.5万公顷,牧地4.93万公顷。全市有林地1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0.2%。有国有、集体林场40个,木材蓄积量达323万立方米,临桂县是全国杉木林基地县。
桂林市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大豆、高粱、芋头、小米、荞麦等约占10%。经济作物主要品种有蔬菜、水果、甘蔗、木薯、油料、茶叶、烟叶、苎麻、黄红麻、荸荠、罗汉果等。水果品种多,面积大,其中,阳朔沙田柚年产1.1万吨,每年远销国内外。罗汉果年产760多万个,是主要的旅游食品之一。郊区和临桂县的荸荠,具有个大、清甜、消渣的特点,每年都远销港澳等地。主要畜禽有猪、牛、羊、兔、鸡、鸭、鹅、鸽,主要水产品有鲩、鲤、鲢、鳙,近几年引进白鲳、尼罗罗非鱼等新品种。
在旧中国,桂林是一座消费城市,农村生产十分落后,1949年末,农业总产值只有3 694万元,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到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2.6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7.3亿元,比1978年增长4.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5元。桂林市农村经济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