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河池地区
河池地区位于桂西北,地处云贵高原南麓,北与贵州交界,与桂中盆地交接地带,背靠大西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石山地区。现辖1市、10县,即河池市和都安、环江、南丹、天峨、巴马、凤山、东兰、大化、宜山、罗城等县(其中有5个民族自治县)。境内聚居着壮、汉、瑶、苗、仫佬、毛南、水家、侗、回、黎等10个少数民族。1992年末,全地区总人口362.7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2.57万人,占总人口83.4%。
河池地区是一个革命老根据地。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就在东兰、凤山一带组织农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邓小平同志创建的红七军也在此建立了根据地,红水河畔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曾在这里作出过重大的牺牲和贡献。
河池地区耕地资源少。全地区总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68.5%,多为大石山区。1992年有耕地面积22.23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6.6%,人均0.06公顷,人多耕地少,但林地、牧地却非常丰富。林地有141.12万公顷,牧地55.51万公顷,尚有“四宜”荒山49.08万公顷,宜鱼荒水1.33万公顷,开发潜力很大。
河池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较高,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日照时数多在1 400—1 600小时,多年平均气温16.9—21.3℃,无霜期300—345天,年均降雨量1 200—1 800毫米。但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出现夏季多,春、秋季少,春秋易旱的现象。
河池地区水资源和水力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流208条,总长度5 811公里,年径流量780.6亿立方米。已探明地下河162条,地下水点1 326处,总水量47.8亿立方米。全地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 000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量840万千瓦。截止1992年,国家投资在河池境内红水河上兴建的4座水电站,已有大化、岩滩两电站(总装机210万千瓦)相继建成发电。总装机540万千瓦的龙滩电站,三通工程已全面动工。
河池地区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的植物种类有203科、697属、1 850种,其中森林树种有84种、250属、532种;药用、油脂、饲料、牧草、纤维等植物分别有162种、16种、20种、240种和14种。已发现动物资源仅鸟纲中就有23科、54种,属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分别有10种、23种和11种。
河池地区名、特、优、稀产品资源丰富。经过考证筛选后确定的种、养业和农副土特产品及部分珍稀野生动植物就达52种,如油桐、油茶、八角、沙田柚、板栗、长角辣椒、烤烟、香猪、菜牛、黑山羊、香菇、木耳等都久负盛名,在国内外市场有很大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池地区经济异常落后。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只有7 96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 160国成立后40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了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依靠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全地区农业总产值达20.64亿元 (按1990年不变价计),比1950年增长27.93倍;比1980年增长2.0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在主要农产品生产中,粮食总产量达99.21万吨,比1950年增长3.3倍。比1980年增加15.44万吨,增长18.4%。林、牧、渔、糖、果、烟、蚕茧等农产品都有大幅度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73.49元提高到412.93元,增长4.62倍;农民人均有粮312.1公斤,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其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