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劳务合作
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和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农业对外劳务合作已逐步成为吉林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利用中外双方经济、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互补性,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并且通过输出劳务换回的农用物资来解决省内农业生产资料不足问题,以及通过输出劳务带动农业技术和农作物优良品种输出,扩大对外合作的范围和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8年10月,吉林省政府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签订了发展经济合作的意向书。随后,经过双方的进一步商谈、考察,全省有20多个单位与原苏联建立了劳务输出和技术合作关系,先后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乌苏里斯克、卡尔梅克共和国、伊尔库斯克等地区开展了合作项目的探讨,共签订意向性合作项目23个,金额达1 500万瑞士法郎。其中1989年实施了4个项目,派出农业劳务460人,占当年全省派出劳务人数的50%以上,合同金额达471.6万瑞士法郎。吉林省国际交流公司同原苏联乌苏里斯克农工联合公司签订的《中苏双方在乌苏里斯克农工联合公司各国营、集体农场合作生产蔬菜的合同》项目,由吉林省农业开发公司承包,于1989年2月开始实施。仅这一项就派出农业劳务人员379名,同苏方合作种植蔬菜274公顷。其中黄瓜100公顷、番茄30公顷、茄子30公顷、甘蓝109公顷,萝卜5公顷。实际种植283.5公顷。经过全体劳务人员历时8个月的艰苦努力,虽遭受了当地30年来未遇的洪涝灾害,还是在各方面条件都有别于国内的异地他乡生产出各种蔬菜3525.6吨,总产值达88.15万卢布。人均创产值6839.5元人民币,扣除俄方留成,我方总收入达35.8万卢布。人均月收入440元人民币。此外劳务人员还利用农闲时间,从事小型劳务活动,收入16.5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0多万元,并作为劳动工资的一部分直接发给了有关人员,增加了个人劳务收入。通过劳务换回化肥3 765吨,人均10吨左右。当年运回3 230吨,占85.8%。
吉林省农业开发公司在执行蔬菜合作项目的同时,还在乌苏里斯克地区实施了建筑工程承包项目,内容包括国营农场的奶制品车间工程、300头奶牛舍工程和拖拉机修理车间工程。三个工程总承包价格为70万瑞士法郎,派出劳务35人,获取利润10.4万瑞士法郎,换回化肥450吨。
1990年,吉林省农业开发公司对苏劳务合作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合作地域从远东地区的乌苏里斯克发展到欧洲地区的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合作单位由7个增加到11个,派出劳务人员由379人增加到800人,种植面积由274公顷增加到503公顷,产值由88.15万卢布增加到191.45万卢布,易货化肥量由3765吨增加到10250吨,农工及市县收入由115万元增加到267万元。
据统计,1989—1990年的两年间,全省共派出对俄劳务人员2 678人,种植蔬菜1 582公顷,生产蔬菜25 078吨,创产值2 591万瑞士法郎,换回化肥42 965吨。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我方派赴俄罗斯的专家、管理和劳务人员以真诚的合作态度、顽强的拼搏精神、高效率的工作作风和高水平的栽培技术,赢得了合作伙伴的尊敬和信任。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农工委主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专家和农民不仅解决了这块贫瘠土地上的蔬菜供应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用一种高效率的生产方式来生产蔬菜”。
对俄劳务合作的成功,不仅使双方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也使苏方从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合作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要求也愈加迫切。从1990年新签订合同情况看,吉林省农业厅1991年对俄劳务合作地域已扩大到伏尔加格勒、阿尔泰、雅库茨克等地区。合作项目达20多个,派出劳务近1500多人,合作内容由单一的种植业,发展到养殖业、加工业和举办合资企业等高层次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根据这一发展态势,吉林省农业厅认真分析形势,按照“审时度势、量力而行、稳中求进、逐步开拓”的基本工作方针,制定了“三年打基础、五年见规模、十年大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并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了一个班子(谈判、签约)、四支队伍(技术、翻译、管理、劳务)和五个支撑体系(决策、人才、资金、信息、服务)建设,以保证对外劳务合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