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二、水利建设投入情况/三、水旱灾害/四、洞庭湖治理/五、山丘区水利建设/六、城市防洪/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农机化发展评价及发展方向 一、发展历程 ☛
☚ 六、农业机械化发展评价 一、建设历程 ☛
第五节 农田水利 第五节 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包括防洪、除涝、灌溉、改碱、农田供水、水土保持、小水电等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建设重点和当时水利的主要矛盾进行了长期、持续、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以兴修防洪排涝工程为主 50年代和60年代初,困扰山东农业发展的主要是洪涝灾害,特别是鲁西北地区地下水位高,基本上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因此,防止洪涝是当时水利上最突出的任务。1951年,山东省确定的治水方针是:“环绕农业生产,以兴修防洪排涝工程为主,有重点的举办山区水土保持工程,并在适当地区量力举办灌溉工程及初步试办小型放淤工程”。全省以防洪除涝为重点,对主要河道展开了较大规模的低标准治理,在低洼地区修筑台、条田。如鲁西北的徒骇河、马颊、德惠等骨干河流的治理,鲁西的梁济运河、沂蒙山区的导沭整沂工程、胶东的潍河、弥河的治理,都是以防洪除涝为主的。这期间,水库建设大规模展开,全省现有168座大中型水库大部分是50年代修建的,仅1958、1959两年就修建了129座。引黄事业也有较大发展,1961年引黄实灌面积达到515万亩,但因工程不配套和处置不当,引黄带来了严重的土地盐碱化,迫使各地不得不停止引黄。 开展以抗旱为重点的群众性水利建设 60年代末到70年代,全省水利工作的方针,是由防洪、除涝和抗旱并重,逐步转向以抗旱为主。继50年代对一些较大河流进行初步治理之后,针对鲁西北地区1961—1964年连续4年大涝的实际情况,于1966—1971年,又对徒骇河、马颊、德惠等河的干流进行了全面扩大治理;鲁西地区按照“高水高排、洪涝分开”的治理原则,新开挖东鱼河,全面治理了洙赵、万福两河的干流及主要支流;南四湖周边地区,在扩大治理入湖河道的同时,还兴建了大批机电排灌站,对部分滨湖地区进行了稻改。1965—1980年,除少数年份降雨偏丰外,多数年份降雨偏少,加上灌溉面积扩大,用水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抗旱工作引起全省上下的高度重视。1970年山东省提出了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小型为主、土法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水利方针,广泛开展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的群众运动。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全省的打井配套,以及其他水源配套有了很大发展,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65年的2 267万亩增加到1980年的6 620万亩,以平均每年发展290万亩的速度递增。 走“四为主”水利建设新路子 进入80年代后,山东省水利工作经过认真的反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转向配套为主、管理为主、效益为主、节水工程建设为主的新路子。所有水利工程普遍落实了各种形式的管理责任制,新建工程注重了规划设计及前期工作,提高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实际效益。节水工程建设在全省逐步推开,尤其是以低压管道为代表的输水渠道的改造工作,进展速度很快,管道灌溉已成为全省主要节水灌溉类型之一。1990年全省各种低压管道灌溉面积1 577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3.55%。喷灌、滴灌、微灌等较高层次的节水工程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 经过全省人民4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山东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到1990年底,全省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 595座,总库容152.2亿米3,兴利库容79.0亿米3;水闸586座,其中大型13座,中型115座,小型456座;对31条骨干河道及上百条重要支流进行了整治,修筑堤防8 000多公里;排溉机械动力155.8万台、1309.6万千瓦;机电井75.9万眼,其中配套机电井65.0万眼;固定机电排灌站26 853处,装机129.5万千瓦。在41年的水利建设中,共完成土石方220亿米3,若将其筑成1米宽、10米高的墙体,可以绕地球赤道线转55圈。 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水利建设的效益十分可观。到1990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 695万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灌溉面积的18倍,3年以上除涝面积2558.7万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2.7倍,改良盐碱地120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7万平方公里,累计解决了757.1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据《山东省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计算》一书提供的数据,1949—1988年,已建水利工程在减灾、增产等方面所发挥的效益价值量,按当年价格计算为1021.76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053.78亿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价值量,相当于同期总投入427.7亿元(包括年运行费和群众投劳折资)的2.5倍。 ☚ (三)问题 一、农田水利建设投资 ☛
一、基本建设历程/(一)以防洪排涝为重点的平原水利建设/(二)根治海河的宏伟工程/(三)以打井抗旱为中心的水利建设/(四)治理开发滦河/(五)坚持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经营管理/二、水土保持防治/(一)推行劳动积累工制度/(二)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三)巩固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承包管护责任制/(四)推行“四荒”使用权拍卖/(五)科学规划,重点治理/(六)强化预防监督,做好执法体系建设/三、农田水利投入情况/四、基本建设效益分析/(一)防洪/(二)除涝治碱/(三)灌溉/第六节 农村电力建设 ☚ 6. 农机协会 一、基本建设历程 ☛
第五节 农田水利 第五节 农田水利江苏东临黄海,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承泄上中游200多万平方公里客水入海,素称“洪水走廊”。境内河湖密布,地势低平,气候多变,雨量充沛,既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又是洪水、雨涝、干旱、海潮、渍害、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之地。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间,几乎是年年有灾。大洪之年,平原洼地,处于洪水威胁之下,或庄稼没顶,或人畜葬鱼腹;大旱之年,淮沂断流,河湖干涸,卤潮倒灌,或土地龟裂,或禾草枯萎。 历代劳动人民为了求生存,与水旱灾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兴修的古运河、洪泽湖大堤、范公堤、海塘、高淳东坝、太湖塘浦圩田、宋公堤、中山河以及邵伯、高邮、淮阴、刘老涧船闸等工程,都是前人留下来的治水业绩。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兴修水利,控制水患,改善了生产条件。1949年7、8月间,沂沭河洪水暴发,出现了波及全省的严重水灾。11月,江苏掀起了大规模救灾救民治水斗争的高潮。40多年来,共完成土石方269亿立方米,修筑江海河湖堤防63 000公里、圩堤49 000公里,开挖疏浚主要干河420条和大、中、小沟73万条,兴建水库1 078座和大中型水闸、船闸等建筑物300座,兴建小沟以上配套建筑物100多万座,建成固定机电排灌站63 000处,有效灌溉面积402万公顷(其中,机电排灌面积378.6万公顷),建成旱涝保收农田283.5万公顷,打机井52 506眼,修筑水平梯田13.3万公顷。结合水利建设,发展航道23 000公里,新筑公路干线1 000多公里,修筑乡村公路11万多公里,建设农田林网化面积206.7万公顷,对城镇和工矿企业供水81.5亿立方米。全省已初步形成防洪、排涝、抗旱、挡潮、降渍等五套水利工程体系,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而且保障了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为城乡工业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用水。 ☚ 五、展望 一、治理过程 ☛
☚ 2.农膜供应 一、发展历程 ☛ 00031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