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因其性质与鸦片战争相同,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扩大租界和把持海关后,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企图扩大侵略权益,未果。1856年10月23日,英军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进犯广州,接着炮轰广州城,正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清两广总督叶名琛不懂战事,英军曾一度攻入广州城内,在广大军民反击下,英军于12月下旬被迫撤出。1857年,法国又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组成5600多人的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1858年5月20日,英、法军舰闯入白河,炮轰大沽炮台,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索取特权。俄、美公使假充“调停”,从中要挟。由于钦差大臣谭延襄无心抵抗,清军争相逃跑,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逼天津,扬言攻占北京。清政府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求和,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英、法联军南撤。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口,攻陷大沽口后占领天津,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在俄使“调停”下,清政府与英、法谈判,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 - 近代中国历史 - 可可诗词网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1856年(咸丰六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攻广州,正式挑起战争。次年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以额尔金、葛罗分任英、法全权代表。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5月陷大沽,直扑天津,并扬言进犯北京。清廷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赴天津议和。6月,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与英、法、美分别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1859年英、法公使以换约为名,率舰北上,拒绝清廷指定由北塘登陆进京的路线,坚持从大沽溯白河至京。是年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进攻大沽炮台,中国守军英勇抵抗,激战一昼夜,英舰司令何伯受伤,侵略军伤亡近五百人,败退上海。1860年2月,英、法增兵扩大侵略战争。4至6月先后侵占舟山、大连湾和烟台。8月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占领天津,并向通往北京的要塞张家湾、八里桥进攻,清军溃败。9月22日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10月13日北京陷落,圆明园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旋奕訢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则趁火打劫,胁迫奕訢订立《中俄北京条约》,侵吞中国东北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战后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咸丰六年九月十日(1856年10月8日)英国侵略者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进入广州而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占领猎德、龟江、凤凰冈、海珠等炮台,遭到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57年1月20日),侵略军陆续自省河撤走待援。同时,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沙俄、美国充当英、法帮凶。十一月十三日(12月28日),英法联军侵略广州,叶名琛被俘,广东巡抚柏贵投降。咸丰八年四月八日(1858年5月20日)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四月十四日(5月26日)英法联军侵入天津郊外,扬言即将进攻北京。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在英法侵略者威逼下,先后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随后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与此同时沙俄为了侵占中国领土,用武力胁迫清朝老卖国贼、黑龙江将军奕山代表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从此沙俄割去了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咸丰九年(1859年)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华若翰,各自率兵舰北上。五月十五(6月25日)英法军舰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中国守军奋力抗敌,打死打伤英军五百人,击沉击伤英舰数艘,英法侵略军狼狈逃窜。咸丰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60年8月14日),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月七日(9月21日)联军进攻八里桥,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令恭亲王奕訢留北京议和。八月二十五日(10月26日),英、法、美等侵略军侵占圆明园,掠走大批珍贵文物,焚毁圆明园。九月十一日(10月24)清政府奕訢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北京条约》。俄使伊格那提业幅向清政府索取“斡旋”酬劳,再次提出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和更多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合法化,毒品不断输入中国,传教士可到内地传教,使中国独立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从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出现了中外“合作”的新格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英法发动的侵华战争。1854、1856年,《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相继期满。英法提出修改要求被拒绝,遂于1856年挑起战争。1858年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6年10月23日,英军舰3艘,划艇10余只,陆战队2000人挑起战端。1857年10月,英法组成联军,共有舰船61艘,总兵力1.1万余人。广东之战,1.3万清军除少数曾英勇击敌外,余均稍战即溃,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纳投降,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大沽之战,清军击沉联军炮艇3艘,重伤3艘,毙伤484人。1860年7月2日联军增至舰船200余艘,1.7万余人,陆战队攻占北塘镇,直隶提督乐善以下近千人壮烈牺牲。9月18日,僧格林沁所部清军3万人在京东战败。10月13日英法联军入北京城在圆明园等处大肆劫掠焚烧。24、25日,英法胁逼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Dierci yapian zhanzheng

英、法等西方列强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所获权益而挑起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利益,急欲攫取更多的侵略特权。1854年(咸丰四年)英国以“利益均沾”为据,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12年后可议变通条款的内容,联合美、法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包括中国开放全境,至少开放沿海城市及长江自由航行;鸦片贸易合法化;废除内地税;外国公使驻北京等。1856年美、英、法第二次提出“修约”要求,除包括第一次提出的要求外,还有改造中国司法机关、释放被捕的法国传教士等条件。清政府拒绝了这些要求。英、法等国决定以武力达到目的。1856年10月23日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出动3艘军舰攻打广州,连陷猎德、凤凰山、海珠炮台。27日英军轰击广州城,29日攻破外城,并一度冲进内城,轰击、焚烧民房,劫掠总督署。由于广州军民奋力抵抗,英军兵力不足,于次年1月27日撤出广州,在珠江口要塞设防固守。英国首相巴麦尊极力主战,授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大臣组织侵华远征军,并怂恿法国出兵参战。法国遂以“马神甫事件”为由派出全权大臣葛罗统率的侵略军队。10月两军会集香港。11月英、法联军封锁了广州。12月中旬英、法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进行要挟。28日英、法联军全数登陆,攻广州。因叶疏于防守,次日广州失守。叶名琛被俘,后死于印度加尔各答。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 在英、法监督下照旧供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人建立的第一个傀儡政权。1858年初英、法联军继续北上,4月到大沽口外。英、法与随行的美、俄两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谈判,又借口清政府委派的直隶总督谭廷襄无“便宜行事”之权,拒绝谈判。5月20日英、法联军突袭大沽炮台, 陷之,溯白河而上, 直逼天津,并扬言攻打北京。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赴津议和。俄、美代表以“调停人”斡旋,从中渔利,诱使清政府于6月13日、18日,分别签订了中俄、中美《天津条约》。26、27日,英、法代表分别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不仅实现了提出“修约”时的全部要求,而且还勒索大宗赔款。11月英、法、美三国在上海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是年5月沙俄抢先与清政府签订中俄 《瑷珲条约》,强行割去中国大片领土。1859年6月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各率舰队至大沽口, 拟入京换约。清政府以大沽设防,指定换约代表由北塘登陆。英、法公使恃武力, 坚持从大沽口溯河进北京,并要求限期撤除白河防御。25日英国舰队司令何伯率10余艘军舰攻击大沽炮台。炮台守军在直隶提督史荣椿指挥下奋勇应战, 开炮反击。经过一昼夜战斗, 击沉击毁敌舰10余艘,毙伤英军近500名,何伯负重伤。史荣椿战死。英、法军舰被迫撤走。美国公使华若翰在英、法军退走后按清政府指定路线入京, 于8月在北塘与恒福互换了中美 《天津条约》。中俄 《天津条约》则在4月先已互换。大沽事件后英国政府叫嚣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于1860年初与法国组成2.5万人的侵华联军,出动舰船200余艘,分别由额尔金、葛罗率领来华。4月联军占领舟山,5月攻占大连,6月占烟台,7月底到达大沽口外。清军统帅僧格林沁以重兵守大沽, 未在北塘设防, 企图诱敌深入, 用骑兵歼之。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顺利登陆, 12日进攻新河、军粮城。清蒙古骑兵与敌英勇搏杀, 伤亡重大,节节败退, 连失要塞。大沽炮台腹背受敌, 守兵仍顽强抵抗, 终因孤军无援而失守, 直隶提督乐善等阵亡。24日天津失陷。清军退至张家湾、通州一带。9月9日联军6000余人向北京进犯。清政府令僧格林沁率部防堵, 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在通州与英、法议和。载垣等全部接受了侵略者的要求, 但拒绝外国公使向皇帝亲递国书。双方争执不下,谈判破裂。18日联军进攻张家湾清军阵地。清方则拘捕巴夏礼等39位英、法议和代表。清军先败于张家湾,又于21日和敌人激战于八里桥。因主帅僧格林沁等撤队反奔,动摇全军,八里桥失守。22日咸丰帝带后妃近臣出奔热河,留其弟恭亲王奕訢与联军议和。10月初联军进占圆明园,大肆抢掠,13日进入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奕訢在俄使伊格那提也夫的“斡旋”下与英、法代表和谈。和谈期间,英法联军于18、19两日放火焚烧闻名于世界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 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和掩盖抢掠罪行。在侵略者的威逼下,奕訢被迫于24、25两日分别与额尔金、葛罗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批准书同时交换。11月初,奕訢与英法代表换约,英法联军撤出北京。沙俄公使伊格那提也夫乘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机, 借口“斡旋有功”, 对清政府进行讹诈, 于11月14日迫使奕訢在中俄《北京条约》上签字。该约共15款,主要内容有确认中俄《瑷珲条约》,割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给俄国, 确定中俄西部未定边界的划分原则, 允许俄国在库仑、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 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害。英国割占九龙司, 沙俄掠去东北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公使驻京加强了列强对清政府的影响。增开口岸、内地通商使外国势力扩大到中国内地和北方。这些都使外国侵略者取得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更多的利益,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危机。西方列强通过这场战争达到目的之后,便对清政府采取扶植态度, 帮助它镇压太平天国,形成了中外反动势力携手合作的新局面。

英法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画)

☚ 李文学   亚罗号事件 ☛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Dierci yapian zhanzheng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咸丰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性质与鸦片战争基本相同,是它的继续与扩大,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咸丰六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被当地军民击退。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20日,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等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随后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与此同时,沙俄趁火打劫,用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割去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率军舰到大沽口,6月25日进攻大沽炮台,清军提督史荣椿下令开炮还击,重创英法舰队,沉4艘、伤6艘,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在美舰掩护下狼狈撤退。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再向大沽进攻,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炮台后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侵入北京,清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承德),任命恭亲王奕诉媾和。奕诉通过俄国公使“调停”,与英法谈判。10月24日和25日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肆行讹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外国资本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主权。

☚ 资政新篇   亚罗号事件 ☛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1860年英法侵略者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性质与鸦片战争基本相同,故名。1856年10月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挑起侵略战争;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12月陷广州城。1858年5月在美、俄支持下攻占大沽炮台,进犯天津、准备进攻北京。清政府派史部尚书花沙纳、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赴天津求和。6月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同时沙俄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次年6月侵略军以换约为名炮轰大沽炮台,扩大侵略战争,遭到中国人民的痛击。1860年8月联军克大沽、占天津、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文宗逃奔热河(今河北承德),留恭亲王奕訢议和。先后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次战争给中国人民套上新的枷锁,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独立主权再次遭受严重损害,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中外反动势力从此联合起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等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亦称“英法联军之役”。咸丰四年(1854年)英、法、美三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 向清政府提出了修改《南京条约》等无理要求未果。咸丰六年十月,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进入广州而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占领猎德、龟江、凤凰冈、海珠等炮台。次年,法国又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组成联军于十二月攻陷广州。八年五月,英国舰队向北进犯,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六月,清政府被迫分别与俄、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随后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与此同时,沙俄趁火打劫,用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瑗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九年,英、法、美又借口换约进攻大沽炮台,因受重创,狼狈退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再向大沽进攻,接连攻陷天津、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令恭亲王奕䜣留京议和。英、法、美等国侵略军侵占圆明园,掠走大批珍贵文物,焚毁圆明园。九月十一日清政府奕䜣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北京条约》。俄使伊格那提业夫向清政府索取“斡旋”酬劳,再次提出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和更多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合法化,毒品不断输入中国,传教士可到内地传教,使中国独立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从此,出现了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新格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英、法侵略者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扩大租界和把持海关后,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等要求,企图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所取得的侵略权益,未果。1856年10月23日,英国借口 “亚罗号事件”,突然进犯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借口 “马神甫事件”,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1857年英、法以额尔金、葛罗为全权代表,分率海陆军到达香港。美国、沙俄两国政府声明支持英、法侵华。同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调集兵舰于大沽口外。英、法公使假意与清政府谈判,拖延时间,加紧备战。俄、美假装调停,麻痹清政府。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直扑天津,迫使清政府于6月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规定一年后在北京交换条约文本。1859年6月,英、法公使在强大舰队的护送下到达大沽海口后,蓄意挑衅,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线进京换约。25日,英法联军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清军奋起反击,击沉击伤敌舰10余艘,毙伤敌兵470余人,其余则狼狈逃窜。英、法侵略者借此增兵扩大战争。1860年4月,英法联军侵占舟山。5月,英军占大连湾,法军占烟台。6月,封锁渤海湾,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军事部署。8月,联军攻陷天津。9月初,联军向北京进攻,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市), 留恭亲王奕䜣等待议和。 10月13日,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焚掠圆明园。奕䜣通过俄国公使调停, 与英、法谈判, 10月24日和25日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 魏源   中俄瑷珲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di er ci ya pian zhan zheng

Second Opium War(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Second Opium War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咸丰六至十年(1856—1860)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因其性质与鸦片战争基本相同,是它的继续与扩大,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亦称英法联军之役。咸丰四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扩大租界和把持海关后,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企图扩大侵略权益,未果。咸丰六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九月二十五日进攻广州,正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清两广总督叶名琛不事战守,英军曾一度攻入广州城内,在当地爱国军民反击下,于十二月下旬被迫暂时退出。咸丰七年法国政府借口马神甫事件,与英国组成联军,英、法分别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专使,各率海陆军到达香港。美国和沙俄派专使同英、法密切配合。同年十一月十三日,英法联军五千六百多人(其中法军一千人)攻陷广州,叶名琛被俘(后解往印度,死于加尔各答)。咸丰八年三月,额尔金、葛罗与俄、美公使各率兵舰于白河口外,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索取特权。俄、美公使假充“调入”,从中要挟。清政府初未就范。四月八日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求和,五月分别与俄、美、英、法等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六月英、法联军南撤。随后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沙俄乘机又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强行割去中国大片领土。咸丰九年五月,英国公使卜鲁斯率舰北上,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换条约文本,率舰队到大沽口外,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法使布尔布隆、美使华若翰也分率舰队随行。清政府以大沽设防,指定四国公使由北塘登陆,去京换约,英、法公使蓄意挑衅,坚持要从大沽溯白河前往北京。五月二十五日,攻击大沽炮台。清军提督史荣椿下令开炮还击,重创英法舰队,沉四艘,伤六艘,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在美舰掩护下狼狈逃走。咸丰十年七月,英法联军一万八千人再次向大沽进攻, 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后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八月,咸丰皇帝仓惶逃往热河行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委派其弟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向侵略者求和。八月二十九日(10月13日),北京为侵略军占领,此后圆明园也被敌军焚毁。奕訢通过俄使“调停”,与英法谈判,九月十一日和十二日分别与英、法代表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续增条约》,即《北京条约》。事后,俄使自称“调停有功”,并以“兵端不难屡兴”相恫吓,奕訢又被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再次割去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和攫取更多特权。同月,侵略军陆续撤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这次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门户为之大开;通商口岸增加十一个,且深入长江和南北沿海;使中国的领海和内河主权、海关和外贸主权、司法主权等进一步丧失;而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又极大便利了各国对清政府就近施加影响和加强控制。所有这些,都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