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钦州地区
钦州地区位于广西南部,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交界,国际边境线长233公里。交通方便,南宁一防城港的铁路经过钦州市和防城各族自治县;公路网络横贯东西南北,南宁—北海二级公路也经过钦州市;正在兴建的钦州港是大西南出海的最便捷通道。
钦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低纬,紧靠热带边缘,属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农作物四季长青。但也常受到寒潮、旱涝、台风的影响,以台风危害为最大。1992年全地区有土地面积165.05万公顷,其中耕地18.76万公顷,林地92.27万公顷。全地区沿海有海岸线1 104.94公里,岛屿海岸线507.4公里,海域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12.86万公顷,其中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4.51万公顷,近期可开发利用养殖面积1.31万公顷。海水资源有各种鱼类500多种,其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虾、蟹、贝50多种。林业资源有各种植物1 000种以上,仅分布在十万大山的珍稀树种有37种,如金花茶、格木、库林木、楠木、香花木、紫荆等,这类珍稀木材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极高。此外还有珍贵的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钦州地区行政区域变动频繁。1954年前原属广西省管辖为钦州专区。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为合浦专区。1965年原广东省所属合浦、灵山、钦州、东兴、北海等县、市复归广西,并与上思县合设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名钦州地区直至现在。1992年钦州地区管辖一市4县,即钦州市和灵山、浦北、防城、上思等县。全地区共有93个乡镇,其中农业乡镇91个。聚居的民族有汉、壮、瑶、苗、京等10多个民族,总人口359.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1.63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钦州地区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使农村经济进入一个崭新阶段。1992年全地区农业总产值达40.43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5.63亿元增长6.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7.74元,比1978年的67.21元增加760.53元,1992年农民纯收入在300—500元的有8个乡(镇)13.25万人;纯收入500—800元的有57个乡(镇)195.3万人;纯收入800—1 000元的有24个乡(镇)105.14万人;纯收入1 000元以上的有2个乡(镇)5.63万人。主要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