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白银市的水利事业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部,因明朝初期的白银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当时在现白银市区东北约15公里处,有折腰山、火焰山、铜场沟等工业矿点,以盛产金银而得名白银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力量对这一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确认为大型硫铁矿型铜矿,被列入“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于1956年开始投资建厂,进行开发。此后,随着工业开发和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1958年国家决定建立省辖地级市,并沿用白银厂地名,正式定名白银市。又以生产铜为主,被誉为“铜城”。
白银市的行政建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7月4日白银市成立到1963年12月23日撤销,辖皋兰、景泰、靖远三县和市郊区。第二阶段,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8月恢复白银市建制,划出兰州市的白银区(增划皋兰县的水川、武川、强湾三乡)和武威地区的景泰县,定西地区的会宁县、靖远县归白银市管辖,同年10月26日,将靖远县的宝积等6个乡镇划出成立平川区。至此,白银市成为辖3县2区的地级市。
(1)土地。全市总土地面积211.58万公顷,其中耕地51.48万公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水田、水浇地所占比例小。南部地区为陇西黄土高原,川、塬、梁、峁交错,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开垦已趋饱和,水土流失严重。中北部地区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并有大片的沙漠平川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面积约16万多公顷,土地利用率较低,可利用黄河水发展提灌。
(2)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丰富是本市的一大优势。黄河流经2县2区,过境214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29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47万公顷。地下水总资源量为9 654.9万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为5 020.72万立方米,占总量的52%。
(3)气候。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干冷风沙大,夏秋少雨日照强。年平均气温6—9℃,日照时数2 520—2 726.5小时,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在3500℃以上,无霜期169—220天,是光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185—350毫米,蒸发量1 600—2 363毫米,四季降水分配不均。干旱、霜冻、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干旱对全市农业威胁尤大,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地位更加突出。
(4)矿产和生物资源。已发现或探明的矿藏有铜、铅、锌、金、银、煤、石灰石、沸石、石膏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近30种;野生动物有9类40多个品种;粮油作物资源有小麦、糜谷、玉米、豆类、胡麻等20余种;林木有38科,68属,157种。此外,还有大量的野生植物和药用植物。
(5)人口。全市现有常住人口149.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1.8万人,占81.3%;城镇人口28万人,占18.7%。在总人口中,有劳动力75.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46.6万人,占全市劳动力的61.4%;第二产业18.6万人,占24.5%;第三产业10.7万人,占14.1%。
市内交通方便。兰包铁路、白(银)红(会)铁路纵贯全境,除会宁县以外,各县(区)均通火车;109、309、312国道和多条省级公路纵横贯通,所有乡镇均有正式和简易公路,大部分村庄可通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