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 黑龙江地区农村经济贫困, 素以“北大荒” 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到1995年, 经过46年的开发和建设, 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 “北大荒” 的贫穷落后面貌, 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大豆、糖料、亚麻及生猪、奶牛、细毛羊等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正在向发达的现代化农业转变; 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向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转变; 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由单一僵化的集体管理模式向间接调控下的多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灵活经营方式转变; 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 工、商、运、建、服多产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到1995年,黑龙江省粮薯豆总产达2592.5万吨, 比解放前最高产量 (1943年677.7万吨) 增长2.8倍。农业经济的发展, 为支援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以及不断提高广大农村人民生活, 做出了重大贡献, 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总的看, 建国46年来,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