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一)缓慢调整时期(1952—1978年)/(二)快速调整时期(1979—1999年)/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一)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二)逐步建立了一批骨干支柱产业/(三)提高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第二节 种植业/一、发展历程/(一)迅速恢复和发展阶段(1950—1957年)/(二)严重受挫和调整阶段(1958—1965年)/(三)徘徊和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8年)/(四)持续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9年)/二、生产水平/(一)粮食作物/(二)经济作物/(三)饲料作物/(四)热带亚热带作物/(五)果类/(六)药材/三、种植业耕作制度改革/(一)耕作制度的发展变化/(二)耕作制度改革的成效

☚ 第五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北京市的农村产业结构具有自身的历史和地域特点。作为千年古都,历史上北京周围农村就承担着为都城提供农副产品的功能, “京西稻”、“北京鸭”、“北京油鸡”和蔬菜生产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京郊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按照“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方针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由历史上的以种植业为主、农业为主,逐步形成农、林、牧、渔并举,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和城郊型经济的特征。

☚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种植业结构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底,安徽农村经济基本上是农业,农业中基本上是种植业,种植业中又基本上是粮食生产。1978年,全省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80%,粮食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又高达7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94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比1984年下降了43.8个百分点;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比1978年下降了14.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比1978年也下降了6个百分点。

☚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种植业结构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河南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起步于新中国的成立,但真正大发展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农村人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布局,正确处理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例关系,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形成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的新型大农业格局,做到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确立的工作重点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经过全省上下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整个农村经济结构正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趋于合理、优化。

☚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农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农村产业结构表现为单一的农业经济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格局,林牧渔业比重很小,二、三产业很不发达,在绝对公有制经济及封闭式的“短缺型”农业束缚下,农业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迟缓,产业布局极不合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辽宁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地认真贯彻中共辽宁省委提出的“开放辽南、开发辽北、放开东西部山区”的方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突破口,稳步调整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全面开拓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种植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经济及其他作物、水果生产全面发展转变;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种植业向林牧渔业并举发展转变;农村经济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大跨度协调发展转变。

☚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调整内容是遵循中央关于加速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根据福建的自然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消费需求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特点,通过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合理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从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上海郊区农村, 历来以农副业生产为主。新中国成立后, 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开始兴办社队工业, 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工业得到蓬勃发展, 成为郊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1996年, 第二产业产值占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的67.7%, 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下降为12.6%。这是郊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为农村城市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农业生产方面, 近50年来,畜牧业由从属于种植业的家庭副业, 上升为同种植业平起平坐的新兴产业, 到1996年, 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种植业产值。这是城郊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市农村经济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以粮为纲”的农业经济向三次产业全面振兴的发展过程。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开始步入了快车道,而且出现了由单一的经济模式转为多元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农业由落后的、传统的粗放式经营逐步向现代化集约经营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形成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广东农村产业结构,包括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其内容是遵循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方针政策,根据广东的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消费需求,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合理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整个农村经济水平。

☚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 ☛

一、主要历史时期的产业结构/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构与布局/三、农林牧副渔业结构与布局/四、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评价

☚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主要历史时期的产业结构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广西农村产业结构包括农作物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是指粮食作物(稻谷、玉米、薯类、豆类等)和经济作物(甘蔗、油料、麻类、烟草、木薯等)以及其他作物(蔬菜、水果等)的结构;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农、林、牧、副、渔五业的结构。广西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开展的,并且把它作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遵循中央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方针政策精神,从广西的自然资源优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布局,正确处理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的比例关系,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做到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整个农村经济水平。

☚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前,山东省农村经济基本上是农业,农业中基本上是种植业,种植业中又基本上是粮食生产。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省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种植业结构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缓慢变动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后大调整时期。
缓慢变动时期 (1950—1978年)。新中国成立时,新疆农村基本上处于自然经济状态。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5.32%,畜牧业占24. 53%,林业、渔业仅占0.13%、0.02%; 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占84.54%,经济作物仅占9.93%;农村工商业极其薄弱。到1978年,新疆农、林、牧、渔业产值,虽然分别增长了2.86倍、51.26倍、2. 73倍、27.08倍,但其结构变化则很小。农、牧业产值比重仅减少了0.81和1个百分点,林、渔业产值比重仅增长了1. 65和0. 16个百分点;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占76. 47%,经济作物只有12. 6%;农村工商业60年代稍有发展,到1978年,也只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6%。造成这种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主要是政策上、工作上的失误所致,尤其“文革”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造成的。
大调整时期(1979—199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经济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新疆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发生了巨大变化。1995年,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下降为52.22%,而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至37.83%。1979—1995年17年间粮食作物面积比重,下降了24.25个百分点,相当于1950—1978年29年间下降幅度8.07个百分点的3倍多,同期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了25.23个百分点,相当于1950—1978年增幅2.67个百分点的9.45倍。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15.6%升至1995年的25.20%。下面进行分述。

☚ 第六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种植业结构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农村经济的多种经营与二、三产业比较发达。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浙江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占绝对比重。在农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主,林牧副渔比重小,二、三产业比重更低。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情况才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快的调整,结构渐趋优化合理。

☚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青海省农村产业结构一直是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中,基本上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业中,基本上是粮食生产。

☚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布局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内陆,属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历史悠久,属典型的农业省(自治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农牧业一直是农村经济中的主体,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其他各业(特别是非农产业)才得到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亦发生显著变化。

☚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种植业结构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江苏是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村体制和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转换农产品价格机制,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形成,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村各业呈现相对协调高速发展的态势。粮、棉、油稳定增长,多种经营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充满生机和活力。

☚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水平   一、发展历程 ☛
000298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