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Fú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壮、黎、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姬姓。鲁顷公为楚所灭,顷公之孙公雅为秦符节令,因以为氏。” 此“以官为氏”。《中国姓氏大全》 注: “战国时鲁顷公之孙公雅、仕秦为符节令(负责凭证的官),因以为氏。” 将“公雅、仕秦” 以顿号相隔,视同二人,显然有误。 ❷为郎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注云: 五代符守信本姓郎,总管符翁子之,冒姓符氏。 ❸宋范大成 《桂海虞衡志》载: “熟黎……多王、符二姓。”此则出自古代黎族。 东汉有符融; 唐代有符璘; 宋代有符彦卿,以戚里封魏王; 清代有符曾。 符fú❶古代朝廷用以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憑證。以竹木或金玉爲之。上書文字,剖而爲二,各存其一,用時相合以爲徵信。揚雄《解嘲》:“懷人之符,分人之祿。” ❷符命,即君權神授的徵兆。揚雄《長楊賦》:“方將俟元符,以禪梁甫之基,增泰山之高。”李尤《函谷關賦》:“稽符皇乾,孔適河文。” ❸符合。揚雄《甘泉賦》:“同符三皇,錄功五帝。”班固《東都賦》:“不階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 符读音f·u(ˊ),为u韵目,属u—ü韵部,防无切,平,虞韵。 ❶虎符;兵符。 ❷音符。 ❸代表事物的标记。 ❹符合。 ❺道士所画的符。 ❻姓。 上一条: 苻 下一条: 䒀 符〔fu〕 符号 〔fu hao〕ghob nchet. 符合 〔fu he〕 jid ghox: ~我说的话。jid ghox wel pudnangd dut. 符咒 〔fu zhou〕 joub. 符{}四5518①形合适;不大不小。中原官话。河南洛阳〖 〗。这双鞋不大不小,怪很是~哩!②名办法。粤语。香港。林迪《半生牛马》:「我不是不反抗,有时我都会反抗,谁知反抗重衰谁知反抗了却更糟,你恶你凶,人地重恶过你人家比你更凶,有乜~有什么办法呢?」   符fú❶标志;记号 △ 音~|~号。 ❷符合 △ 相~。 ❸古代用来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等的凭证 △ ~节|兵~。 ❹姓。 【注意】上边不要写成“艹”。 符❶古代传达命令时作凭证的东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便验证:~节︱兵~︱虎~。 ❷记号;标记:~号︱声~︱意~︱音~。 ❸相合:~合︱不~︱相~。 ❹迷信的人认为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福祸的图形:~咒︱~箓(lu)︱桃~︱画~︱护身~。 凫(鳧) ❶俗称“野鸭”。形状像鸭子。栖于沼泽及芦苇间。 ❷游水:~水。 符fú❶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❷ 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据:虎符│兵符。 ❸ 标记:符号│音符。 ❹ 旧时用来驱赶邪祟的、画有文字或图形的纸签:鬼画符。 ❺ 姓。 符fu符号 符合 符节1 符咒2(zhou) 兵符 不符 虎符3 护符画符 声符4 桃符 相(xiang)符 意符 音符 字符 符号论5 符号学 护身符 休止符 符号逻辑6 名不符实 符fú道士画的线条组成的某种图形,假称有驱使鬼神的神秘作用: (张道士)说着,跑到大殿上去,一时拿了一个茶盘,搭着大红蟒缎经袱子,托出~来。(二九·669)
符fú符圖也。《尚書緯考靈曜》: “五百載聖紀符。” 鄭玄注: “符,圖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符 > 符 符 fú 古代憑證、信符。多以竹木金銅等製成,用以傳受君命、發兵遣將及過關通行等,後亦有明身份、别貴賤之用。種類繁多,形制各異。或刻書其上,或剖分爲二,各持其一,以相合爲信。先秦已見。《孫子·九地》:“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過其使。”《史記·趙世家》:“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寳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卹還,曰:‘已得符矣。’”《説文·竹部》:“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清·汪汲《事物原會·符》:“黄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誅殺無道……天遣元女下授黄帝兵符,遂伏蚩尤。”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公文部 > 公文 > 符4 符4 fú 古代下行公文之一種,多用於下達告諭、政令,爲吏民執行上級命令之依據。《釋名·釋書契》:“符,付也。書所以勅命於上,付使傳行之也。”《晉書·王羲之傳》:“復被州符,增運千石。”《新唐書·食貨志一》:“玄宗初立,求治,蠲徭役者給蠲符。”清·貝青喬《雜謡》詩:“縣官目擊議開賬,諸使方下催徵符。”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道教部 > 圖籙法器 > 符 符 fú 舊時術士、道士以朱墨於黄紙或桃、棗木上作篆籀星雷之文,謂天神所授,能遣神役鬼、鎮魔治病者。其用法或燒於水,或佩於身,或貼樹於户牖,或穿於劍尖以火焚之。晉·葛洪《抱朴子·遐覽》:“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後漢書·方術傳·費長房》:“〔翁〕又爲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宋·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换舊符。” 符fú〖名词〗 一、符节,兵符。即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用金、玉、铜、竹、木等制成(11)。《原道》: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为了防止相互欺骗,就制作了符节、印玺、斗、斛、权、衡来作为凭据。《信陵君救赵论》: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评论家把偷取兵符作为信陵君的罪行。《信陵君救赵论》: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他偷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是为了赵国啊。 二、象征,见证,符命(2)。《报任安书》:修身者,智之符也。——修养身心,是智慧的象征。《三槐堂铭》:郁郁三槐,惟德之符。——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是王家世代积德的见证。
符fú〖动词〗 符合(1)。《货殖列传序》: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难道这不是符合客观规律并得到自然法则的证明吗? 符fú❶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对合以为证。《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合~,疑之。”泛指凭证。司马迁《报任安书》:“修身者,智之~也。” ❷ 符合。《韩非子·八经》:“四征者~,乃可以观矣。”(征:验证,证明。)《史记·货殖列传序》:“岂非道之所~,而自然之验邪?” ❸ 符命,祥瑞的征兆。《汉书·董仲舒传》:“此盖受命之~也。” ❹ 方术之士诡称的可以驱鬼神祛疾病的图形或文字。《后汉书·刘焉传》:“造作~书,以惑百姓。”《世说新语·术解》:“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也。” 符*fuB7FB ❶记号;标记:~号/音~。 ❷符合:对仓库清查的结果是账物完全相~。 ❸符箓:护身~/~咒。 ❹<文>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或调动兵将的凭信:兵~/~节。 各种凭证 各种凭证授予天下的凭证:灵契 古代皇帝授予的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铁契 铁券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丹书铁券 丹书铁契 誓书铁券 银书铁券 金书铁契 铁券丹书 铁券金书 长官发布命令的凭证:令牌 对长官令牌的敬称:钧牌 官府的凭证:凭照 凭由 官府发给的凭证:关由 由单位发给的证明某事的凭证:凭(凭单) 古代朝廷传令或调兵的凭证:符(兵符;虎符;铜虎符;铜兽符) 金 银制的兔形兵符:银兔符 银菟符 军队中用以传令的形状像箭的凭据:令箭 急速传递的兵符:飞符 古代授官的文凭:告(告身;告命;告敕;告牒;告劄) 官告 派人担任职务的证书:剖竹 委任状 据以授官的委任状:随牒 随折 旧时官府拘捕犯人的凭证:签(签牌;朱签;火签) 逮捕证 旧时法院拘提犯人的凭证:拘票 命令急速将犯人捉拿归案的凭证:雷火签儿 古代官府调拨使用驿马的凭证:铺马剳子 清代邮递紧急公文的凭证:火票 火牌 牌票 一种领取官钱的凭证:长度 免除服役的凭证:蠲符 财务收支或送货的凭证:单据 单子 凭单 运货报税的单据:报单 用来验证的凭据:证验 供查验的凭证:验牌 重要凭证:虎符龙节 ☚ 凭证 出行凭证 ☛
符合 符合符(符契;符同;符协;符会;符验) 合(合乎;合拍;周合;契合;弭合;孚合) 中(~用;~听) 允(允当;允合;允符) 切适(适合;适可;适应) 阖 孚 附 副(名~其实) 可 协 称(配称)脗契 扶同 相符合:齐契 相应 脗合 表示事实与所说的相符:果(果然;果真;~有其事) 端的 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果然如此 果不其然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道地 名副其实 名实不违 名实相称 名实相符 名实相副 名声相符,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实至名随 外表与实质相符:华实相称 通过对照比较,证明与事实相符:印(印正;印政;印证;相印) 两相符合:吻合 两相吻合:啐啄同时 贴切吻合:贴合 意外吻合:不期而合 完全吻合:若合符节 若合符契 顺从符合:顺合(~众心) 遥相符合:悬符 悬同 悬合 暗相符合:默符 正相符合:恰合 确实符合:允协 一致,符合:针射 完全符合:历合 吻合 丝毫不差 一毫不差 十分符合,切合:密合 完全符合的样子:泯然 (数量、形状等相合:符合)
另见:相合 合适 适合 应验 ☚ 符合 符合的方面 ☛
征兆 征兆兆(~头;~相;眹~;朕~;形~;迹~) 占 衅(~兆) 魄(~兆) 主(早露~雨) 符(~兆;~祥) 象(~表;征~) 候(征~) 消息 朕迹 形证 机微,征兆:兆朕 迹象,征兆:象兆 受命之征兆:云火 文运之兆:魁星踢斗 表露出来的迹象:征 事物最初显露出来的苗头或征兆:几微之先 长寿之征:鲵齿 鲵鲐 万物变化的迹兆:万微 事物的征兆:微渐 事物变化的征兆:黄犀 机道 机符 某种现象出现前的征兆:信号 腐朽事物行将灭亡的信号:丧钟 梦中出现的征兆:梦兆 梦征 梦谶 梦迴阴候 卜筮的征兆:兆数 龟卜所得之兆:龟言 龟卜显现的征兆:龟象 龟兆 有灵应的龟兆:灵龟 显露的征兆:符表 外露的征候:外候 大自然显露的征兆:干端坤倪 神灵暗示的征兆:冥征 冥谶 上天显示与人事相应的征兆:符应 天神显示给人的征兆、启示:符(~兆) 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符命 上天的符命:灵符 发生变异的征兆:雉雊 雊雉 雊鸣 发生变异的征兆、迹象:飞牡 吉凶灾变的征兆:灾祥 清醒时看到的征兆:阳占 应验的征兆:应兆 微小的征兆:微兆 奇异的征兆:征怪 珍怪 危险的征兆:险象 险征 (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
另见:象征 迹象 吉祥 吉庆 生育 灾害 ☚ 征兆 预兆 ☛
信物 信物明信 古代凭证——符卷、符节等信物的总称:符 符节、印章等信物:符信 符券 符节、印信等凭证物:符印 唐代授予臣属的信物:鱼符 银质的鱼符:银鱼(~符) 订婚的信物:聘物 指腹为婚的信物:割衿(指腹~) (当作凭证的物品:信物) ☚ 交往凭证 证照 ☛
符号 符号符(符记;音~) 徽 记号,符号:标识 以文字所作的符号:字号 在供诉状上用笔做符号:正点背画 表示数目的符号:码 《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爻(阴~;阳~;六~) 《周易》中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八卦) 《易》的卦和组成卦的爻:封爻 吉祥的卦爻:吉卦 良贞 灵异的卦爻:灵爻 占卜的符号:兆(卜~;龟~) 卦(经~;龟~) 爻(~辞) 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的符号:符(符箓;符书) 鬼画符 黄玉籙 道教的符和咒语:符咒 道教的符箓:灵符 宝箓 龙书 龙符龙鱼 云篆 古时儿童佩用的一种迷信物:记名符 符箓和咒语:符咒 道教的符咒:隐符 确定五线谱上音高位置的符号:谱号 表示字音声调的符号:调号 用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调符 为传达某一讯息而作出的特定符号:讯号 ☚ 标志 记号 ☛
法度 法度度(度轨;度揆;玉度) 程(程度) 纪(纪律;法纪) 矩(蹈~)纲(纲纪;纲目;纲理;纲纽;纲维;纲宪;纲网;纪纲;维纲;大~小纪) 符 维 规(规矩;规矱;规绳;规彠) 范 宪(宪度;宪纲;轨宪) 矱(规矱) 卞 索检(检式;检则) 绳 程(程度)制(制则) 尺(尺度) 则(则度;法则) 彠(彠矩) 辟 法式 法轨 巨获 捡括 捡押 法度,标准:准矱 法度,制度:法器 法律制度体系:法制 宪制 文宪 前人的法度:前度 前图 体制法度:体式 道理,法度:轨节 纲纪法度:纲纽 纲理 准则法度:尺度 柯则 规则法度:规度 规轴 规矩法度:矩矱 规简 矩绳 绳墨 检括 检柙 检押 检格 规检 律度 矩度 风纪法度:风宪 风规 礼仪法度:仪法 仪度 礼典 礼则 礼法 礼防 礼节法度:节法 礼乐法度:文章 教化法度:风轨 政治法度:总纲 常典,法度:典彝 法度以外:度外 简要而有法度:典要 合乎绳墨:应绳 不合法度:不法 越出常轨,不合法度:不轨 无法度:失度 靡腜 靡膴 变更法度:革典 先前留下来的法度﹑规则:遗规 前代与后代的规矩法度完全一样:重规叠矩 重规累矩 重规袭矩 重规沓矩 (法律制度:法度)
另见:制订 法律 准则 规律 制度 实施 执行 遵守 ☚ 法度 各种法度 ☛
应验 应验应(昭应;响应) 灵 符(符验)果验 感验 应验祥瑞:应瑞 应验符谶:应谶 应验符命:应符 应验梦中之事:验梦 应验帝王的德政:应德 应验劫运:应劫 灾祸应验:咎证 咎征 预测得到应验:灵验 占卜的结果得到应验:候 占验 占验物候:候物 占验节气的变化:候气 占验星象:候星 明显地应验:显验 (发生的事与预言、预感相符:应验) ☚ 适应 不合 ☛ 符fú防无切,平虞。 ❶符信,凭证。《韩非子·守道》:“禁奸而不以法,塞伪而不以~。” ❷符命,祥瑞。《汉书·刘辅传》:“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 ❸符箓:文书。《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八:“画~,焚香。” ❹符合;符验。《汉书·扬雄传》:“同~三皇,录功五帝。” 〖符〗 粵 fu4〔芙〕普 fú ❶ 古代傳達命令、徵調兵將時所用的憑證,從中間剖分兩半,有關雙方各執一半,使用時對合驗證。許慎《說文解字》:「〜,信也。」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如姬果盜晉鄙兵〜與公子。」(如姬果然盜取了晉鄙的兵符給信陵君。) ❷ 符合,有成語「名實相〜」。韓非《韓非子.用人》:「發矢中的,賞罰當〜。」
符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以竹木或金玉为之,上书文字,剖而为二,朝廷与臣下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征信。《孙子·九地篇》:“夷关折符,元通其使。”《墨子·号令》:“谨侯视往来行者符,符传疑。若无符,皆诣县廷言,请问其所使。其有符传者,善舍官府,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中。” 符 符发兵行令的信物。或作证件。《资治通鉴·汉纪·高帝元年 (公元前206年)》: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胡三省注: “符,《说文》曰: 信也。”韦昭曰:“符,发兵符也。” 师古曰: “符,诸所合符以为契者也。” ☚ 非二品银印 符节 ☛ 符 符亦称“符信”、“符契”、“符书”,朝廷用以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木制成,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孙子兵法·九地》: “夷关折符,无通其使”。战国时魏信陵君窃符救赵,世传为美谈。汉文帝时,“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 《史记·孝文本纪》),沿用不衰。魏晋南北朝时,中央机关官僚给下级官僚的文书,如系非直接隶属关系的用 “符”。隋唐时期,中央和各地方机关中,上级对下级所行文书亦称 “符”。宋以后废除。 ☚ 仪注 节 ☛ 符fú❶符节。如:兵符,虎符(虎形兵符)。 ❷标记,记号。如:音符。 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符。 ❹道士画的声称能驱鬼的图形或线条。如:画符,护身符。 ❺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以竹木或金属玉石等制作,上书文字,剖而为二,朝廷与臣下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验证。《孙子兵法·九地篇》:“夷关折符,元通其使。” ❻姓。 符fúⅠ ❶ (符节) tally (with two halves,made of wood,bamboo,jade,metal,issued by a ruler to generals,envoys,etc.,as credentials in ancient China) ❷ (标记;记号) symbol;mark:音 ~ musical notes ❸ (道士所画的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magic figures drawn by Taoist priests to invoke or expel spirits and bring good or ill fortune:护身 ~ amulet;protective talisman ❹ (姓氏) a surname:~ 昭明 Fu Zhaoming Ⅱ (符合) fit in well;accord with;tally with:与事实不 ~ not tally with the facts ◆符号 character;sign;symbol;mark;code;notation;expression;denotation;sentinel;insignia; 符号表 symbol table;signary;legend; 符号式 symbolic expression; 符合 accord with;tally with;conform to;fit;coincide;correspond;satisfy;adjust to;fulfill;play up to;answer;yield;be in keeping with;coincidence; 符合要求 fit [fill] the bill;accord with the demands; 符笔 {宗} charm; 符尾 tail; 符咒 amulet;Taoist magic figures or incantations;charm 符charm;curse
符magic figure 符即“符卷”、“符使”秦汉时皇帝传达重要命令或征调兵将及通过关津时使用的凭信,以金玉、铜、竹、木等制成、交验符合后方得行动。如《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客未布吏而与贾,赀一甲。可(何)谓‘布吏’? 诣符使于吏是谓‘布吏’”此谓之“符使”。《居延汉简甲乙编》三三二·一二“从第一始大守从第五始使者符合乃⍁”此为做为通行凭证之“符”。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颜师古注:“符为诸所合符以为契者也。”文帝三年(前177)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汉代皇帝发兵通常使用虎符。 符战国以来君主行使权力的一种信物。符以金、玉、铜、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剖为左右两半。如朝廷与外官两方欲执符为信,则以其半存朝廷,其半付外官。朝廷有事,遣使持半符至,外官出另外半符勘合之,以验其真伪。至汉代,分封功臣,任命郡国守相,以及发兵等军国大事,仍以符作为凭信。 符文书名。符有两种,一种系尚书省六部行下文书,称“部符”;一种系州下所属县,径称“符”。凡符,其末尾必用“符到奉行”结语。符式为:“某州 某事云云。 某处主者云云。符到奉行。 年月 日下 吏人姓名 具官止书差遣书字”(《庆元条法》卷16《文书》)。部符式类此,只是易“某州”为“某部”。以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四日《户部复田宅符》为例:“行在尚书省户部 准隆兴元年七月二十九日敕,中书、门下省、尚书省送到户部状:‘准都省批下,……岳家市见今只存六十间,地基、屋宇共二百九十间。本部今看详到江州申到岳飞见在田产、屋宇等,合取自朝廷指挥施行,伏候指挥。’七月二十九日奉圣旨:‘令给还。’奉敕如右,牒到奉行。前批八月一日辰时付户部施行,仍关合属去处。须至指挥江州,主者一依敕命施行,仍关合属去处,符到奉行。隆兴元年八月四日”(《金佗续编》卷13)。 符fú ❷ 名符其实
❹ 鬼画桃符
符fú(11画)
  【提示】下右的寸,末笔是侧点,不是提。 *符fú11画 竹部 (1) 古代朝廷派遣使者或调兵时使用的凭证,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 ~节|兵~|虎~。 (2)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 ~号|音~|意~。 (3) 相合: ~合|相~。 (4) 道士、巫婆等画的所谓能驱使鬼神的东西: 护身~|画一道~。 符 ☚ 笵 筮 ☛ 符fú战国秦国虎符文字以来的形声字。从竹,从付,付亦声。早期隶书写法,竹头有的写成草头。现“符”和“苻”分化成两字。符信,符节义。封建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diào)兵将用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木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如:兵符|虎符。引申为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如:音符|星符。组词如:符号。又引申为动词,相合。如:言行相符。组词如:符合。汉代有了道教以后,“符”指道士、巫婆等画的迷信的驱使鬼神的东西。如:画符。 符★常◎常
fú形声,从竹,付声,本义为一种竹制信物,引申为标记、相合等。 【辨析】 符/副 这两个字都有相称、相合义,常通用,如“名副其实”“名不副实”也作“名符其实”“名不符实”,但“盛名其下,其实难副”不用“符”。符 篆 隶fú【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竹,付声。 【释义】《说文》:“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本义是古代凭证如符券、符节、符传等信物的总称,又特指作为调兵遣将凭证的兵符。兵符盛行于战国。兵符一般分左右两块,其合面有相反的凹凸交错榫眼。古代以右为尊,故右兵符在君主手上而左兵符在将帅手上,合符始能发兵。后引申为符号、符合等义。[同符合契]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In ancient character the meaningful part is竹(zhú, bamboo). The phonetic component is付(fù). 【original meaning】 The general term of the ancient certificates for evidence, symbols and other tokens, especially referring to evidence to summon the army. The commander's seal was very popular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