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石膏汤❶《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九方。半夏 (姜制)、赤茯苓、陈皮、竹茹、生甘草、煅石膏。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麻疹呕吐。 ❷《疫喉浅论·新编会厌论》方。又名青龙白虎汤。鲜竹茹三钱,石膏五钱。用井、河水各半煎服。治疫喉白腐,壮热如烙,烦渴引饮。 竹茹石膏汤 《医宗金鉴》卷五十九【组方药物】 半夏(姜制) 赤苓 陈皮 竹茹 生甘草 石膏(煅) 【制剂用法】 上药6味,加生姜为引,水煎服。 【适应病证】 小儿麻疹呕吐。
竹茹石膏汤 《疫喉浅论》卷上【组方药物】 鲜竹茹9克 软石膏15克 【制剂用法】 上药2味,用井、河水各半煎,温服。 【适应病证】 疫喉白腐,壮热如烙,烦渴引饮。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青龙白虎汤”(《疫喉浅论》卷上)。 竹茹石膏汤 竹茹石膏汤本方见于《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九。由《金匮要略》竹皮大丸、《经效良方》加减二陈汤混合加减而成。方由半夏(姜制)、赤苓、陈皮、竹茹、生甘草、石膏组成。引用生姜,水煎服。功能清热和中。主治麻疹火邪内迫,胃气冲逆,呕吐不止。 本方所治证属麻疹火邪内迫,胃气冲逆所致的呕吐,故用清热和中法。方中竹茹、石膏清胃降逆;半夏、陈皮、赤苓、生甘草、生姜和中止呕。配合成方,共奏清热和中的功效。本方以竹茹配石膏治胃热呕吐,是取法于《金匮要略》竹皮大丸,该方中用竹茹、石膏甘寒清胃,以治产妇胃热呕逆。本方所治之麻疹呕吐,亦属于胃热气逆,故取上述二味清胃降逆,热除胃和,则呕吐自止。考《经效良方》加味二陈汤,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筀竹青、生姜,治胃热呕吐不已。本方即上方加石膏,以筀竹青改为竹茹,其清胃热之功,当较上方为优。如胃热较轻之呕吐,用上方即可;若胃热重之呕吐,以应用本方为适宜。本方为清热和中之剂,临床用治麻疹呕吐,以伴见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胃病呕吐属于胃热者,可以用本方加减治疗。 石膏竹茹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石膏二两,竹茹(焙)、人参、白茅根、半夏(汤洗七遍,炒)各一两,玄明粉、桔梗(炒)、甘草(炙,锉)、葛根(锉)各半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功能清热降逆,益气和中。主治上焦热壅,见食呕吐,头痛目赤。 青竹茹汤(《普济方》卷二○六) 生芦根(切)一升,青竹茹一升,粟米三合,生姜二两。 上药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剂。功能清胃降逆。主治伤寒后胃热气逆,干呕,饮食不下。 ☚ 竹茹汤 安胃饮 ☛ 00004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