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竹叶石膏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竹叶石膏汤

❶《伤寒论》方。竹叶二把、石膏、麦门冬各一升,半夏半斤,人参、炙甘草各二两,粳米半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入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功能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症见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纳呆,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 胃阴不足,胃火上逆,症见口舌糜烂,口渴,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或消渴病,胃火炽盛,消谷善饥; 或小儿夏季热。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甘草益气生津;麦门冬、粳米补肺胃之阴;半夏降逆气,止呕吐。合而用之,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为清补之剂。
❷《症因脉治》方无粳米,有知母。
❸《杂病源流犀烛》方无半夏。

竹叶石膏汤decoction of herba lophatheri and gypsum fibrosum

中兽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由竹叶、石膏、制半夏、麦门冬、党参、炙甘草、粳米组成的汤剂。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症见口干唇燥,食欲不振,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或胃阴不足,胃火上逆,症见口舌生疮,口渴舌燥,舌质红绛,脉细数等。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组方药物】 竹叶15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洗) 麦门冬15克(去心) 人参6克 甘草6克(炙) 粳米15克
【制剂用法】 上药7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分2次温服。
【主要功效】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适应病证】 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虚羸少气,呕逆烦渴,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以及暑热所伤,发热多汗,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今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糖尿病、小儿夏季热、中暑等病后期余热不清,耗伤气阴者。
【临床验证】 1. 流行性出血热:以本方随症加减治疗32例。结果:全部治愈。疗程最短7天,最长18天(《河南中医》1983,3:33)。2.骨恶性肿瘤化疗毒副反应:以本方浓煎,少量频服,早晚各1剂。呕吐重者加旋覆、代赭、竹茹;胃热口疮者加重石膏,并加知母、花粉、玄参;发斑加生地、赤芍、丹皮。治疗18例。结果: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2 : 725)。3. 胆道术后呕吐:治疗7例。取本方水煎取汁200毫升,分多次口服。结果全部治愈(《新中医》1985,6:47)。4.其他:此外,本方对消渴、多梦恶梦、神经衰弱等亦有治验报道。
【方义分析】 此为仲景养阴清热名方。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或清暑邪)为主药;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辅药;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为佐药;粳米、甘草调养胃气为使药。诸药配伍,共成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剂。使热退而烦除,气复而津生,则诸症向愈。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竹叶汤”(《外台秘要》卷三)、“人参竹叶汤”(《三因方》卷五)。


竹叶石膏汤 《准绳·外科》卷二

【组方药物】 淡竹叶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制剂用法】 上药6味,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适应病证】 痈疽肿痛,胃火内盛,口渴喜饮。


竹叶石膏汤 《诚书》卷六

【组方药物】 淡竹叶7片 软石膏9克 煨大黄4.5克 陈皮3克 藿香叶6克
【制剂用法】 上药5味,加生姜,水煎服。
【适应病证】 茧唇。


竹叶石膏汤 《幼科直言》卷五

【组方药物】 煅石膏 连翘 黄芩 花粉 甘草 薄荷 柴胡
【制剂用法】 上药7味,加竹叶5片为引,水煎服。
【适应病证】 肺热,鼻流紫血者。


竹叶石膏汤 《痧疹辑要》卷二

【组方药物】 竹叶3片 红花0.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4克 陈皮 甘草各1.5克 黄连1.5克(微炒) 僵蚕5条 连翘1.8克 玄参3克 牛蒡子1.8克 桑皮3克
【制剂用法】 上药13味,水煎服。
【主要功效】 清热宣肺,解肌透疹。
【适应病证】 痧疹见形2、3日,色红,烦躁,出不透快。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

出自《伤寒论》,由竹叶15克石膏30克半夏9克麦冬15克人参5克甘草3克粳米15克组成,水煎服。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心烦胸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等证。本方在原书中主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之证。在实际运用中,凡于热病过程,见有气阴两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皆可用之。

☚ 白虎汤   清营汤 ☛

竹叶石膏汤zhúyèshígāotāng

《伤寒论》方。竹叶二把, 石膏一升, 半夏八两, 麦冬一升, 人参二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水煎, 分三次服。功能清热生津, 益气和胃。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 气阴两伤, 症见口干唇燥、泛恶、纳呆、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 或胃阴不足, 胃火上逆, 口舌糜烂、口渴、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 或消渴病,胃火炽盛, 消谷善饥。也用于小儿夏季热。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外台秘要》卷三易名竹叶汤。方由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洗)半升,麦门冬(去心)一升,人参二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组成。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功能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症见呕逆烦渴,口干唇燥,喉干呛咳,心胸烦闷,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以及暑热证,气津受伤,症见身热多汗,虚羸少气,烦渴喜饮,舌干红,脉虚数者。
本方所治证属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或暑热证等,气津受伤者。治宜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法。方中以竹叶、石膏清余热而泻胃火,共为君药;臣以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佐以半夏和胃降逆;使以甘草、粳米调养胃气。其中半夏性虽温燥,但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可去,而降逆之功仍存,且能使参、麦补而不腻。全方合而用之,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实为一首清补并行之方。本方与白虎汤虽同是治疗烦热、口渴的方剂,但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实热证,而本方则治气阴两伤的虚热证。二者一实一虚,不可混淆。本方不仅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即在热病过程中,或暑病发热见到气津已伤者,均可应用。临床以身热多汗,烦渴喜饮,口干少气,舌红少苔,脉虚而数为辨证要点。胃阴不足,胃火上冲,口舌糜烂,舌红而干;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亦可使用。现临床上亦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夏季热,以及中暑等病出现气阴两伤者。
竹叶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生淡竹叶、麦门冬各一升,甘草二两,生姜、茯苓各三两,大枣十四个,小麦五合。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竹叶、小麦,取八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功能清热除烦。主治产后心中烦闷不解。
竹叶石膏汤(《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淡竹叶、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炙)。加姜,水煎服。功能清胃泻火。主治痈疽肿痛,胃火内盛,口渴喜饮。

☚ 白虎汤   仙露汤 ☛
000039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