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使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使符zhú shǐ fú汉代分与郡国守相的信符,右留京师,左与郡国守相。张九龄《登荆州城楼》: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羊士谔《郡斋读经》: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竹使符 竹使符zhúshǐfú┃┃━ 汉代用于郡国的信符,右留京师,左与郡国,除发兵用铜虎符,其余征调用竹使符。后以称州郡的长官。唐·张九龄《登荆州城楼》诗:“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 ☚ 百里君 白发青衫 ☛ 竹使符汉代分与郡国守相的信符。右留京师,左与郡国。《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注引应劭:“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也以此代指州郡长官。唐张九龄《曲江集》三《登荆州城楼》诗:“自罢金门籍,未参竹使符。”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符 > 竹使符 竹使符 zhúshǐfú 省稱“竹使”、“使符”。用以徵調之信符。漢制:以竹箭五枚爲之,長五寸,刻以篆書。左符授郡守,右符留京師。遇有徵調,即遣使至郡合符,左右相合,則聽受之。唐高祖罷之。《漢書·文帝紀》:“〔文帝二年〕九月,初與郡守爲銅虎符、竹使符。”又《禮儀志下》:“〔皇帝〕登遐……是日夜,下竹使符告郡國二千石、諸侯王。”劉昭注:“漢舊制,發兵皆以銅虎符,其餘徵調,竹使而已。”宋·曾鞏《代宋敏求知絳州謝到任表》:“進聞邦記,出假使符。” 竹使符 竹使符信物名。用以发兵或遣使。《史记·孝文本纪》: “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集解,应劭曰: “竹使符,皆以竹箭5枚,长5寸,鐫刻篆书,第1至第5。”张晏曰: “符以代古之圭璋,从简易也。” ☚ 制驭六师之宝 紫绶 ☛ 竹使符或称“符传”、“符券”、“符玺”。皇帝向郡国传达重要命令或征调兵将所使用的凭信,以竹制成,需交验,符合后方得行动。《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亡久书,符券,公玺,衡羸(累),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是对丢失“符卷”等又找回的法律规定。汉简中“符”很多,如《居延汉简甲乙编》六五·一○:“始元七年闰月甲辰居延与金关为出入六十符卷齿有从第一至千。”《汉书·文帝纪》:“文帝三年(前177)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应劭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颜师古注:“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 竹使符汉代用竹制成的符信,上刻篆书文字,中分为二,右半留于朝廷,左半给地方长官,以便征验合符。 竹使符汉代对军队作一般调发的凭信。《汉书·文帝纪》记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初与郡守为铜虎符, 竹使符”。颜师古注:“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师古曰: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铜虎符与竹使符的作用不同,前者专用以发兵征战,后者则用于一般调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