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端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端午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也称端午,重五,重午、端阳。《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注:“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月日皆逢五,故又称重五或重午。端午节的来源,据传是为纪念屈原投汩罗江而设。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所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线及楝叶,皆汩罗遗风也。”又据《荆楚岁时记注》载,端午划龙舟竞渡,也是“俗为屈原投汩罗口,伤其死,故并命舟揖以拯之,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除了包粽子,划龙舟外,民间在这一天,还有喝雄黄酒,蹋百草、斗百草、悬艾与菖蒲以避邪,用兰草沐浴以除不祥等风俗。唐宋时,端午为大节日。《东京梦华录》卷八:“自五月 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叠相宴赏。”欧阳修有《渔家傲》词描写端午民俗云;“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重重。五色新丝缠角棕。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 ☚ 浴佛节 伏日 ☛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璟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端午节的内容以纪念屈原一说流传最广。赛龙船为端午节日主要活动。唐代《望月楼随笔》说,龙舟竞渡是为屈原招魂。古时,赛龙船的场面十分壮观,唐代犹然。张建封《竞渡歌》生动地记述了赛龙船时的热烈场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端午吃粽子,唐代已盛行。当时长安人常吃一种“百索粽子”,因上面缠有许多丝线或草索而得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之后,曾赞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另外,端午悬白艾、菖蒲,系长命缕的习俗也已通行。 端午duǎn wǔ日中午时。例:日头~咧,到吃饭的时候咧。 ![]() ![]() ![]() ![]() 端午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端五”、“重五”。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载,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自杀,人们在这一天划船竞渡,表示要救他。端午这一天,人们还要包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在门上悬挂葛蒲和艾以避邪。唐宋以后,端午被规定为大节日。这一天,朝廷常常给百官以赏赐。 端午【同义】总目录 端午天中节五月节毛豆节 某月某日 某月某日一月初一:春元 元旦 元日 元春 元正 元辰 元朔 正朔 正辰 春旦 正旦 正朝 正日 王正 新正 新元 新吉 月吉 岁朝 三朝 三始 端日 鸡日 大年初一 另见:节日 日 ☚ 称天数 日期 ☛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正月初日:春节 华节 大年 ☚ 节日 节令 ☛ 端午朝鲜族传统节日,与汉族人活动不同。从前是祈望丰收的祭祀日,后来变成农村的节日,吃“端午糕”,妇女们用菖蒲熬成的水洗头发,荡秋千,男人们进行摔跤比赛,跳假面舞。参见 “秋千”、“摔跤”条。 端午 端午中国传统节名。亦称端五、端阳、重五、重午等。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古时以五月初五为向鬼神祈求解除灾䄃的日子, 后来逐渐形成固定的节日。民间习俗在端五节要竞渡、吃粽子、插艾枝等,相传渊源于悼念屈原的活动。唐代,因唐玄宗的生日为五月初五,为了避讳,改端五为端午。唐代端午为一大节,即 “千秋节”。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 “忠烈公”,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并让人们佩带香囊,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明代宫廷盛行此节,于五月初一就开始在殿阁悬挂吊屏,上面绘有天师或仙子、仙女持剑的 “降五毒” 图案。吊屏须过一月之后才撤下。初五日,宫中诸人要饮硃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后宫妃嫔相邀观赏石榴花,佩戴艾叶,说是能够免除灾病。皇帝则亲驾西苑,观看赛龙舟,或到万岁山前插柳。清宫端午节庆典活动更多,皇帝率王公大臣于福海观赏龙舟竞渡,皇太后则携皇后、妃嫔等观赏戏曲,戏曲内容大都与屈原事迹有关。在节日的前后,王公大臣、妃嫔太监还须向皇太后、皇后敬献礼品,香囊、荷包、如意之类。至于民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和菖蒲等习俗,一直沿习至今。 ☚ 上巳 伏日 ☛ 端午 端午Duanwu节今名。农历五月五日。又称“端阳”、“重五”、“重午”。“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故“初五”作“端午”。又“午时”为“阳辰”,故亦作“端阳”。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其起源一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痛惜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而死。相传竞渡是为了捞救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不让鱼鳖伤害屈原的尸体。一说是龙的节日。闻一多的《端午考》认为本是吴越之民祭龙神的节日。另外还有源于恶日和源于夏至的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一种说法。端午还有戴艾蒿、佩香包、驱五毒、饮雄黄酒、挂长命缕、挂老虎素等习俗。端午时值初夏,随着气温增高,细菌、病毒渐趋猖獗,因此其中一些习俗与预防疾病有关。 ☚ 重阳 中秋 ☛ 端午又称“端阳”、“重五”、“端五”,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起因于纪念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是日,民间常食粽、饮雄黄酒,并举行赛龙舟等活动。《初学记·岁时部·五月五日》:“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 端午节日名。端,始也。指农历五月五日,亦称端五、端阳、端节、午节、重午、重五、地腊、天中等。这天有吃粽子(角黍)、竞龙舟、插艾悬菖蒲、饮雄黄酒、戴香包等习俗。端午节的起源, 长期聚讼纷纭, 几种主要的说法是:一是起于纪念屈原说。这是流行最久广的说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 谓曰: ‘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荆楚岁时记》: “屈原死于汩罗, 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二是起于恶日说。自战国至西汉, 人们总把五月五口视为 “恶月”、“恶日”,这天出生的孩子即为不祥之兆,有“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故此日必须驱邪除恶, 遂有用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作赤灵符着心前,以五采丝系臂, 作续命缕等习俗的产生。三是起于夏至说。按节令,五月五日正当夏至之时。此际人们蓄采众药,并蹋百草,插艾为人悬于门户之上,以蠲除毒气,又蓄兰沐浴,避邪防病,后渐演为节俗。四是起于吴越民族图腾祭说。古代越族以龙为图腾。为表示他们的“龙子”身份,每年五月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 扔到水里献给图腾神,同时自己也吃;最后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 在水上竞渡,既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端午节及其各种习俗即由此而来。另外,汉代五月五日还有纪念介子推、伍子胥、孝女曹娥、苍梧太守陈临等说。有关介子推一事,显然与寒食节来历相混,而其余诸说,仅为地方性习俗,影响十分有限。 ☚ 上巳 七夕 ☛ 端午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名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艾节、重五节等等,是我国二千多年来的旧习。湖南城乡,尤其是岳阳、汨罗、长沙每届斯日,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悬钟馗像和张天师像,挂艾叶、菖蒲以驱邪除魔;饮雄黄酒,佩香囊,以驱百病。相传这一天又是药王菩萨生日,因此,不论是医生或一般群众都上山采药。午时或晚上,用艾叶、山胡椒等烧水洗澡,谓之浴百草汤,可免暑天生痱子。屋内外洒上一些雄黄,并以纸条作十字架,书咒语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我今把草书,虫蚁归地府”。贴堂壁,避蛇蚁进屋。大多数地方外孙给外公外婆送礼节,女婿给岳父岳母送礼节,新婚尤厚。1949年后,端午节成为讲卫生、除四害的节日。仍吃粽子、老鸭、喝雄黄酒。只因雄黄酒主要成份为砷的硫化物,对人体有害,食用减少。不再挂钟馗、张天师像,其余风习沿袭至今。 ☚ 立夏 中元节 ☛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亦作“端五”,“重五”。此俗本是“南蛮”节俗。端午节时,民间有以芝兰草浴身的习俗,用以祛除疾病,因夏日临近,天气渐热,此节在旧俗中,也说为扇子始用之日。《初学记》卷四载《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俗称粽子,后人附会为屈原投汨罗江所致。汉以后,亦称:“浴兰令节”。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也作“端五”、“重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